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向贫困堡垒发起总攻

时间:2020-07-02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绿色浸染山川,村庄遍地浓荫。走进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中河村村民服务点,映入眼帘的是贴在墙上的“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7个红色楷体大字。柜台前,工作人员指导村民下载脱贫攻坚政策查询App。

近年来,原州区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强化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力推动脱贫攻坚,2019年底所有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8%。2020年3月,自治区政府宣布原州区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脱贫摘帽。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战脱贫攻坚工作已到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原州区响鼓重槌、尽锐出战,围绕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目标,聚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

以辛苦指数换幸福指数

6月25日,细雨绵绵,云雾变幻着形态在沟壑、山顶涌动,原州区张易镇万亩青贮玉米在雨水中愈发翠绿,站在山顶极目远眺,禾苗碧浪连接天际,一眼望不到边。

“村里发展养殖产业,需要大量的饲草料支撑。”黄堡村是自治区挂牌督战贫困村,今年春播之际,包抓黄堡村的张易镇副镇长王永名从有关部门协调来7000亩地膜,按照群众和政府各出资50%的价格分发给农户,确保青贮玉米按时播种。

原州区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来抓。今年年初,自治区宣布原州区脱贫摘帽后,原州区以此为新起点,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靶心不移、焦点不散、力度不减,直面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强化责任、完善措施、加力工作,扎实开展“百日攻坚”行动,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落实责任是关键。原州区实行书记、区长“双组长”负责制,制定下发《原州区脱贫攻坚包乡镇包村领导及帮扶干部工作职责》等文件,实行“155”包抓责任机制,每名区委常委包抓1个乡镇、每名县级领导包抓5个行政村、每名干部帮扶5户贫困户,向所有贫困村派驻扶贫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为所有非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形成了每户贫困户由县级领导、乡镇领导、村干部、帮扶人“四级干部”包抓帮扶的责任链条,确保每个贫困户困难有人解、事情有人办、产业有人抓。

夺取脱贫攻坚战胜利,必须苦干实干。原州区党员干部把脱贫一线作为主战场,放弃节假日加班加点。区委主要领导带动“四套班子”成员每周至少1次深入包抓乡村,与干部群众一起定目标、谋发展、促落实。乡镇干部全部住在乡镇,白天进村入户了解掌握情况、摸排梳理问题,晚上组织学习政策、研究解决问题。

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全力确保政策宣传到位、执行到位;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5583名帮扶责任人到贫困户家中讲政策、找门路、办实事,以干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形成了干部群众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

做实做精产业文章

“几天前出售3头牛,收入7万元,圈里还有16头牛。”张易镇黄堡村建档立卡户李军言语间洋溢着喜悦。自2014年借助金融扶贫贷款养牛、种草料以来,李军年均收入5万元。

同时,政府给建档立卡户“量体裁衣”实施养牛、草料、建池等补贴,短短6年,李军建起了新房、开上小轿车,用上大型农机。

“我们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群众意愿,采取‘普惠+特惠’方式,做好‘有土’产业和‘离土’产业两篇文章。”原州区委主要领导说。

“有土”产业突出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重点实施草畜、马铃薯、冷凉蔬菜、特色种植业等7大类23项产业到户项目,把贫困户牢牢附着在产业链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户均有1至2个脱贫产业。

肉牛和蔬菜成为两大支柱产业,目前原州区饲养肉牛22万余头、种植蔬菜22万亩,超过2万户建档立卡户依靠养牛、种菜脱贫致富。

“离土”产业着眼就业创业,开展“农民培训教育年”活动,实行“订单式”“点单式”“配送式”技能培训,完成技能培训3.55万余人,使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庭有1至2人接受技能培训。

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安排2683名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贫困劳动力参与林木保护、环境保洁等公共服务,实现稳定就业。中河乡中河村村民车会红丈夫因病去世,她患腰椎间盘突出干不了重活,中河乡给她安排公益性岗位,一年收入1万元。今年,中河村共安排公益性岗位13人。

建成一批扶贫车间,带动1855人就近就业,从业人员月工资收入2000元以上。落实中央生态效益补偿面积17.8万亩,涉及建档立卡户7107户1.7万人。建成光伏扶贫村级电站41个,带动7300多户贫困户受益。

原州区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破解农民增收“天花板”的重要手段,完善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中河村益农养殖基地饲养肉牛260头,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以托管方式帮助建档立卡户养牛60多头,户均保底分红1500元。截至目前,原州区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覆盖,92个村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49个村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5个村达到50万元以上。

金融扶贫是解决贫困户资金短缺问题、支撑产业发展的得力措施。原州区投入风险补偿基金8909万元,形成“政银户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金融扶贫小额信贷模式,建档立卡户贷款余额10.81亿元,户均贷款5万元,建档立卡户“扶贫保”全覆盖。

扎实开展“清零”行动

“全村发现安全住房、教育、迁转户籍、务工、空中课堂等5类32个问题,共实施危房改造778户。”黄堡村第一书记柳玉宏说,全村已完成村组道路、自来水入户、危房改造全覆盖。

发现和解决问题是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的重要手段。2019年4月以来,原州区全面开展危房改造、安全饮水、控辍保学、社会保障、道路交通、易地扶贫、产业扶贫、户籍管理、环境整治、精准识别、反馈问题整改、档案资料规范等“12项清零”和“四项重点工作”攻坚月、“13项重点工作”百日攻坚等行动。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等目标标准,采取乡村干部全面普查、乡镇干部交叉互查、邀请兄弟县区干部抽查、成立督查组现场核查、开通热线电话主动收集等方式,逐村逐户逐人进行摸排,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大排查大起底。

“找得到人,解得了事,办得好事,交得上心。”这16个大字写在原州区各村委会墙上。在整改落实过程中,村组能解决的立即解决,乡镇部门能解决的限时解决,需要县级层面解决的开会研究解决。中河乡建档立卡户马玉明患有癫痫,依靠种植收入单一。村干部了解情况后,协调金融机构帮扶贷款、建新房、村医上门签约,帮助他发展产业。如今,马玉明养牛6头,年收入2万多元。

在“清零”行动中,针对脱贫攻坚中的“拦路虎”“绊脚石”,原州区脱贫攻坚督查组坚持3天一督导、一周一结账,做到全部清除。共摸排化解问题1567条,改造危房4500多户,自来水入户9800多户,安全住房和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

通过建立“双线控辍”、控辍保学月报告等制度,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辍学目标;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健康扶贫政策,建档立卡户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

闽宁协作攻“堡垒”抓“造血”

6月1日,福建省飞毛腿技师学院原州分校151名学生乘包机前往福建总校复学。学生马雪第一次出远门,父母早早来到学校送行。马雪家住原州区官厅镇水泉村,父亲马红昌因车祸致残,母亲马燕子患有肝病,家庭因病致贫。马雪在原州分校学习期间,衣食住行等费用全免,毕业后学校将安排就业。

近两年,福州市马尾区和原州区对口协作,两区多次召开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协作交流座谈会,携手攻“堡垒”、抓“造血”、建机制,扎实推进闽宁协作各项工作。

聚焦贫困人口精准发力。投入1198万元改造贫困村危窑危房825户,投入555万元开展助学助教、干部培训、招商引资、劳务协作等各项社会事业帮扶;投入1090万元在41个贫困村进行光伏电站建设,投入1557万元助力特色产业培育,扶持14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扶贫龙头企业带动项目,巩固提升12个闽宁示范村,建成11个扶贫车间。

坚持产业带动,提高“造血”能力。马尾区和原州区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坚持原州所需、马尾所能,推动高质量脱贫。引导到原州区投资扶贫企业11个,企业实际投资3.64亿元,其中福建融侨集团计划总投资10亿元,在原州区头营镇建设融侨(丰霖)肉牛生态产业园,总占地面积1.21万亩,2020年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单体最大的肉牛生态产业园。

深化劳务协作,促进就业扶贫。劳务输出是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马尾区和原州区出台多项劳务合作优惠政策,扩大福建省飞毛腿技师学院原州分校招生规模。马尾区还给予原州区贫困务工人员补助资金390多万元,兑现福建省出台的特殊惠宁政策,确保宁夏贫困劳动力到福建务工的积极性。

推进消费扶贫,带动增产增收。在福州市建成六盘山特产总馆和永泰、闽侯、连江、晋安分馆,将原州区及周边34家宁夏企业300多种农特产品纳入馆内,通过直接建渠道和嵌入式支持企业,全年共实现消费扶贫总销售额2500万元,带动6800余人实现增收。

提升协作层次,携手共奔小康。原州区所有乡镇、6个部门、24个村分别与马尾区所有镇(街)、6个部门、24个村签订结对帮扶框架协议,建立结对共建关系,实现了政府层面从区级到乡镇、村居结对帮扶全覆盖,并以3种结对方式聚焦深度贫困村,形成叠加效应,扩大脱贫攻坚战社会参与度,以更有力的举措助力最后的“贫困堡垒”脱贫。

国字号“扶贫列车”驶进村

走进开城镇柯庄村养殖园区,整齐划一的圈棚里,一头头体形健硕的牛儿悠闲地吃草,小牛犊欢快地追逐着,此起彼伏的“哞哞”声不绝于耳。

“按一次存栏养牛300头计算,预计每年可给村集体增加收入10万元至15万元,带动贫困户65户,每户年增加收入1000元至5000元。”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定点扶贫原州区挂职干部王国军说。

今年,国铁集团按照群众养殖、集体管、企业产、铁路帮的思路,形成以销定产、以产兴业、以业带贫,探索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扶贫和消费扶贫共同发力的新路子,投资380万元在原州区开城镇柯庄村建设6栋双面牛棚,采取“村集体+企业+贫困户”运营模式,吸纳建档立卡户入股务工。

“国铁集团帮扶建造牛棚解决了老百姓发展产业缺资金、设施和技术的问题,群众通过入股分红、参与经营管理,防止扶贫养懒汉的问题。”柯庄村党支部书记妥军说。

国铁集团还投资500万元,帮助建设彭堡镇姚磨村高标准智能联动育苗温室。项目建成后可提高育苗效率,带动30余户建档立卡户就近就业,人均年收入3万元左右。

“国铁集团把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返贫作为定点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延伸完善产业链条、补强‘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弱项为落脚点,持续扩大铁路定点扶贫成果。计划在原州区实施帮扶项目8个,投入资金预算2000多万元。”王国军说。

自2002年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以来,国铁集团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56亿元,从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致富产业培育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帮扶,建成学校14所、移民新村12个,修建桥梁15座、道路30多公里,机修旱作农田3.13万亩。

同时还支持原州区农特产品“进站上车”,遴选出碧蜂源等4家质量过硬、风味独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类,在铁路站车上销售,帮助原州区特色农产品打开销路,逐步形成“铁路+企业+贫困户”的新型扶贫模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