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其实就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在三营中学的校园里,5名来自福州大学的研究生用心用情勾勒着闽宁教育协作中最温暖的注脚。在谈起支教一年的感受时,研支团队长翁可欣这样总结道。
过去一年里,5位研支团成员将所学所感融入三营中学的课堂,承担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学,还为学校日常管理融入青春活力。初入三营中学,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为教学带来了困难。“为解决问题,我积极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通过教研活动、听课学习汲取方法。”于是,“分层次教学”与“作业面批” 成为翁可欣深入了解学情、激发学习动力的关键法宝。
“每天午休时,我都会逐一与学生们进行一对一的面批。100多名学生的面批时长占用了我的一整个中午,可每当看见他们恍然大悟的眼神、举一反三的自信表现,便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这样的改变,正是研支团成员们每天课后加班备课的动力,心与心的距离也随之拉近。
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化身学生的 “知心姐姐”,了解学生的家庭,分享彼此的生活与对未来的憧憬。疲惫时办公桌上悄然出现的润喉糖、矿泉水、鼓励卡,冬日艳阳下一同体验打雪仗的欢笑,主动分享迷茫与憧憬时的信任眼神……这些细碎的光亮,汇成支撑师生前行的暖流,让支教团成员真切感受到“被需要、被信任、被深爱”的力量。
“老师,你要回福建了吗?我们舍不得你走。你走了,我们该怎么办呢?”支教团服务期将满,孩子们不舍的话语牵动着支教团成员的心。但另一批青年的支教故事仍将在这里继续,这场跨越山海的相遇,注定在黄土高原上种下希望的种子。(来源:原州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马亚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