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索 引 号 640421001/2013-40287 发文时间 2013-01-20
发布机构 原州区政府办 文 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标 题: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10月18日在固原市原州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长 张 戈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五年来,在自治区、固原市党委和政府、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着力打造宁南山区统筹城乡示范区、产业聚集核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民族团结和谐区,提前一年全面超额完成了本届政府任期内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2012年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7亿元、21.3亿元、4966元,分别是2007年的2.4倍、2.2倍、2.2倍,翻了一番多;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1.8亿元、66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4.5倍、4.2倍,翻了两番多,增幅连续四年位居自治区前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7年的10183元增长到18513元,年均增长12.7%。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进入历史最好时期。2010年、2011年我区连续两年获得全市目标管理综合考核第一名。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迈出了更大更坚实的步伐,极大地增强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原州的信心和决心! 

      ——生态农业快速发展。五年来,围绕建设“宁夏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县(区)”目标,充分利用气候冷凉、光照充足、土地平坦、无工业污染等资源和优势,不断创新思路,挖掘土地、水资源潜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引进龙头企业参与带动,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一家一户分散式经营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根本转变,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预计2012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0.8亿元,比2007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11.6%。有效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科学调度扬黄水,建成扬黄调蓄水池14座,调蓄能力达到410万立方米,黄河用水量分配指标得到充分利用。采用喷灌、滴灌、微喷等现代高效节水技术,变季节性灌溉为常年灌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0万亩,成为自治区首个“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高效节水技术的大力推广,助推了特色优势产业的大规模发展。2012年,全区马铃薯种薯、冷凉蔬菜和枸杞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4万亩、20万亩和9万亩,马铃薯一级种推广面积达到30万亩,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轴线,以河谷川道区为核心的清水河流域特色产业带。引进“农字号”企业16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流转土地18.5万亩,集成先进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全程机械化作业,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打造了中河万亩供港蔬菜、鸦儿沟万亩马铃薯种薯、甘沟万亩枸杞等11个不同层次、不同产业、不同模式的现代节水农业示范基地,真正成为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推动器和辐射源。通过土地流转,使近2万农户得到稳定的土地收益,3万多农村强壮劳动力得以“松绑”,变为“产业工人”,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建成以头营利民、三营孙家河、黄铎堡丰泽等为代表的高标准千亩设施农业园区15个,带动全区发展设施农业11.2万亩,实现了时鲜蔬菜均衡生产、全年供应,成为宁南山区设施面积最大、技术最优、效益最好的县(区)。先后被授予“中国冷凉蔬菜之乡”和“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称号,原州马铃薯、油用亚麻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被自治区评为“设施农业先进县”和“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先进县”。培育扶持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生产与销售环节的有效衔接。成功举办“中国·(宁夏)六盘山冷凉蔬菜节”,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了“六盘山”冷凉蔬菜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产品远销香港、韩国、马来西亚等国际市场。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石羊模式,草畜产业由传统的分散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园区化转变。发挥瑞森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建成规模化养殖园区30个,肉牛养殖量达到21万头。连续四年被自治区评为“农民增收先进集体”。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五年来,坚定不移地推进“兴工强区”战略,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倾力打造发展平台,全力抓好招商引资,盘活存量,扩张增量,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2012年,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0.7亿元,是2007年的4倍,年均增长32.6%。先后投资2.3亿元,实施工业技改项目75项,培育发展规模以上企业8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3家。培育出“金糜子”、“庆原春”等宁夏著名商标7个,企业品牌意识明显增强。积极稳妥完成了剩余的73家困难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任务,有效盘活了国有资产。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吸引项目、集聚要素、培育产业的平台作用,继续完善清水河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积极推进土地集约化利用。抢抓自治区建设“黄河善谷”的重大机遇,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规划建设宁夏圆德慈善产业园。按照“功能配套、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强力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坚持基础设施和招商引善“两手抓、两推进”,累计入园项目15个,总投资近20亿元。固原农资城农机超市、邦德电动自行车厂、中石油塑料制品厂、宁夏发电集团头营10兆瓦光伏电站等项目建成投产。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工业经济的有力抓手,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大招商、招大商,全面推行领导包抓推进制、部门牵头负责制、目标管理责任制,五年累计引进项目134个,到位资金31亿元。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新型业态填补了我区工业领域空白,工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连续三年被自治区、固原市评为“招商引资先进县”。 

      ——第三产业繁荣活跃。五年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打造“宁南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建设西兰银交汇中心物流集散地为目标,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力提升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2012年,预计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9.3亿元,年均增长19%以上。按照生态先行、文化先导、旅游主导的思路,大力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丝路文化等特色文化,以文化提升旅游吸引力、以旅游增强文化影响力。不断加大项目争取、宣传推介、合作开发力度,实施须弥山景区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开发建设禅塔山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建成西北农耕博物馆、红军长征青石嘴战斗纪念碑、毛家台子民俗文化村,完成固原古城墙、黄铎堡古城等保护工程。成功举办了“中国·(宁夏)须弥山石窟文化旅游节”,有力提升了我区文化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预计2012年旅游社会收入达到3000万元。深入实施“双百”、“万村千乡”和“三新”市场工程,建成马铃薯综合批发市场,规划建设清水河和三营两大市场物流带,引进大型物流配送企业积极支持西兰银综合物流园建设。全区消费市场趋活走旺,城乡居民拥有汽车近3万辆,移动电话用户和互联网宽带用户分别达到34万户、22万户。2011年底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87亿元、66亿元,是2007年的2.3倍、3.5倍,金融服务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城乡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五年来,突出投资第一拉力作用,共争取落实国家投资项目544个,总投资55.27亿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7.5亿元,是前五年的2.6倍。相继实施了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项目,办成了一批群众期盼已久、政府多年想办而无力去办的大事。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五年来,累计投资3亿多元,先后建成张易、杨郎、黄铎堡、寨科、三营5个小城镇和头营、深沟等53个新农村示范村,小城镇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累计改造农村危窑危房8100户,对1100户农村极度贫困户实施了全额补助,4万多群众迁入新居。广泛动员,全民参与,在全自治区率先开展城乡环境综合大整治活动,同步实施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连续四年被自治区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先进县”。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按照每年实施一批林业生态工程、五年实现林业生态建设上台阶的思路,先后完成福银高速公路原州段两侧宽幅绿化带和大网格农田林网、贺家湾水源地生态保护、须弥山景区“一河两山”绿化、禅塔山景区万亩生态林建设、乡村主干道绿化等一批林业重点工程。五年新增人工造林38万亩,封山育林20.8万亩,增加管护面积6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7年的8.4%增加到12.7%。农田水利建设硕果累累。积极开展大规模、群众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后完成固扩十一泵站以后人畜饮水、固原东部人畜饮水安全等重点工程以及张易盐泥等45处农村饮水工程,3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完成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5座,综合治理小流域38条,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600多平方公里。连续五年获得自治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黄河杯”竞赛奖。公共服务设施快速发展。抢抓国家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通畅工程”,五年修建农村公路1000多公里,在宁南山区率先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目标。新建了区政务服务中心和5个乡镇办公楼,规范建设了11个乡镇民生服务中心,行政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积极参与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全力配合市委和政府圆满完成宋家巷1700多户房屋,盐化工循环经济扶贫示范区16900余亩土地780多户房屋,西兰银物流园区、九龙路、北环路4000余亩土地300多户房屋的征收征用和拆迁工作,确保了全市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多方筹资4800多万元,建成集文化娱乐、健身休闲为一体的人民广场,为古城固原增添了新名片,提升了城市品位,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五年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统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着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让全区人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教育事业成绩斐然。五年投入资金3.4亿元,新建、改扩建四中、十一小、一幼等中小学、幼儿园196所,“大通铺”、“大班额”、“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结构,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两基”工作代表自治区高标准通过国家验收,教育强区创建和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后顺利通过自治区验收。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全区178所农村学校学生33903人,占全区学生总数的46%。高考成绩连续五年位居固原市榜首。科技服务成效突出。不断加快科技应用步伐,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五年争取实施各类科技项目63项,创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区)10个。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4%。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县”、“自治区农业科技进步县”、“自治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县”。文化体育事业繁荣进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创建了原州民族艺术团,创刊《新原州》报和《原州》杂志。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户户通”、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三下乡”、“四进社区”、“广场文化”等文化惠民工程,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先后获得“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作先进县”、“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自治区文化建设先进县”等称号。卫生工作长足发展。建成区医院综合楼、妇幼保健所、卫生监督所,改扩建8所乡镇卫生院,新建13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区医院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验收,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卫生监督能力跃上新台阶。全面推进“健康宁夏全民行动”、妇幼卫生“六免一救助”、农村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等惠民工程,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被自治区评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先进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创新突破。创新探索的“少生快富整村推进”和少数民族计划生育“两孩半”做法,在全自治区推广,中央政研室《学习与研究》刊文向全国介绍。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出生政策符合率三项约束性指标均接近自治区平均水平。成为首批全国人口信息化建设示范县。连续两年荣获自治区计划生育目标考核一等奖,被评为“自治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圆满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原州区志》出版发行。档案管理、防震减灾、国防动员、粮食、供销、残疾人、老龄、双拥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五年来,始终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每年将财政支出的70%以上投入民生领域,五年累计投入民生改善资金50多亿元,公开承诺的54件民生实事全部高质量完成,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生态移民工程成绩卓著。从2008年开始,率先在自治区实施县内生态移民工程,先后建成团结、三和、利民3个移民新村,搬迁安置困难群众1720户8246人,实现了“当年开工建设、当年搬迁入住、当年发展生产”目标,并开创了“七个一”安置模式,受到区、市党委和政府充分肯定。2011年以来,按照自治区“十二五”生态移民总体规划,严格实行“五定三包”责任制,建成丰泽、圆德等县内生态移民集中安置点17个,搬迁安置移民3516户14315人,两年完成“十二五”县内生态移民任务的60%。县外移民搬迁2503户10187人。被自治区评为“生态移民先进集体一等奖”。扶贫开发效果明显。五年累计整合扶贫资金5.3亿元,完成三批108个整村推进村扶贫开发任务。闽宁协作、铁道部定点帮扶等社会扶贫工作深入推进。村级互助资金总额达到5500万元,实现了贫困村和生态移民村全覆盖。按照原定的国家扶贫标准,全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0.2万人。编制完成了《六盘山片区原州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为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创业就业扎实有效。围绕打造“勤劳、诚信、守法”的原州劳务品牌目标,五年累计开辟劳务基地21个,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万人次,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以上。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六大行动”,培训城乡劳动力4万多人,建成市区新时代购物中心、张易农民创业街等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16个,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发放就业创业和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2亿元,促进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深入推进。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0.8%、95.4%,累计为群众发放养老保险金3907万元,报销医药费14979万元。城乡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大病救助、高龄津贴、助学助残使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通过发放廉租住房补贴或实物配租,6300多户城市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得到有效解决。 

  ——民主法治不断加强。五年来,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扎实推进民主法治,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保持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行政有机统一,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切实办好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和各种意见、建议。“五五”普法圆满完成,“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全面启动,依法治区进程不断加快。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及乡镇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对行政区划进行合理调整,新成立官厅镇和黄铎堡镇。将“城中村”5288户2万多名农民纳入城市社区管理,完成150个行政村和34个社区撤并整合工作,圆满完成村(社区)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严格落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构建了以公安力量为主体,城乡社区群防群治队伍为补充,现代视频监控为手段的“打、防、控、管”为一体的防控体系,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被自治区评为“打击传销工作先进县”。积极推行领导包案、定期接访等制度,及时有效解决了群众反映的信访突出问题。五年来,先后筹集资金1115.4万元,化解信访积案43件,解决信访突出问题143件。信访总量、集体访批数和人次逐年下降,信访案件办结率逐年提高。连续两年被评为“自治区信访工作先进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出抓好道路交通、矿山、危险化学品、人员密集场所、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的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四项指标逐年下降。连续三年被自治区表彰为“安全生产工作先进集体”。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依法加强宗教事务规范化管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全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奋斗的历程难以忘怀,发展的经验弥足珍贵。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必须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我们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一切工作围绕加快发展来进行,一切问题依靠加快发展来解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不断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内在动力。我们始终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困境中找出路,在创新中谋突破,在发挥优势上求发展,在解放思想中聚合力,在创新进取中破难题,不断开创了各项工作新局面。必须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促进了和谐原州建设。必须坚持把投资拉动作为有力支撑。我们始终牢牢把握“抓经济必须抓项目、抓项目必须抓招商”的原则,坚持投资拉动、招商促动、项目带动,积极引资金、上项目,夯基础、增后劲,形成了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大动力。必须坚持把社会和谐稳定作为重要责任。我们始终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科学地统一起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方智慧共识,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在全区形成了心齐气顺、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加快发展的坚强合力,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五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莅临我区考察指导,给予我们深切关怀和巨大鼓舞。我们砥砺奋进,扎实苦干,以优异成绩回报党和人民的重托。可以说,这五年,是原州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也是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和政府、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支持原州发展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各行各业辛勤工作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自治区、固原市驻原各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原州区建设和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成就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农业特色产业规模优势还不明显,工业经济总量不大,缺少骨干企业和大工业项目支撑。二是基础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城镇服务功能不够完善,巩固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任务还很艰巨。三是民生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按照新的贫困标准,推进扶贫开发尤为繁重,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社会保障体系尚需完善,改善民生的任务任重道远。四是政府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干部的思想不够解放,抢机遇、求突破、促发展的意识不强;个别部门在服务水平、发展环境等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等。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将是我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型期,是我区加快发展、完成新一轮扶贫开发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是我区蓄势突破、后发赶超的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站在新的起点谋划富裕文明和谐新原州建设,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稍纵即逝的机遇意识、只争朝夕的发展意识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以赶超跨越的目标要求,以务实苦干的工作态度,以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奋力推动原州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6亿元,年均增长1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8亿元,年均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1.4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6.7亿元,年均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26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8752元,年均增长12%,基本消除贫困现象,县域经济实力在全自治区位次前移。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县域经济实力 

      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现状,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全面提升。到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32:58,二三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0%。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到2017年,全区“农字号”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达到70家,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马铃薯种薯、冷凉蔬菜、枸杞等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5万亩、25万亩和12万亩,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16万个羊单位。全区农业增加值达到15.9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围绕市委和政府“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构建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盐化工及煤电一体化产业,全力配合中铝集团电解铝项目建设,壮大盐化工产业集群,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加快农产品加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提升改造,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积极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通用航空、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把我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盐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宁夏南部新能源产业基地。到2017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5家,亿元以上企业或企业集团达到10家。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36.8亿元,年均增长28%。提档加速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发展特色旅游和现代商贸物流为突破口,促进第三产业优化升级。加大项目争取、宣传推介、合作开发等工作力度,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基础设施、生态绿化等建设水平,全力打造须弥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深度挖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内涵,策划、开发建设一批彰显我区文化旅游底蕴和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使我区成为宁夏独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积极配合西兰银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建设清水河、三营两个市场物流带,完善以张易、头营、中河、开城、寨科等为主的二级物流转运体系,努力打造西兰银交汇物流集散地。大力提升餐饮住宿、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中介代理、信息通讯等现代服务业,全力推进第三产业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到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0.6亿元,年均增长18%。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始终把项目投资作为跨越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优势资源与政策机遇的叠加效应,全力以赴争项目、引资金,集中力量建成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基础设施项目,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工作。紧盯国家、自治区政策导向和投资方向,精心谋划、编制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保障改善民生的大项目、好项目,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自治区各项基本建设规划。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意识,围绕土地、融资、政策等关键环节,着力破解项目引进及建设中的制约性矛盾,努力把我区打造成宁南招商引资的政策洼地和环境高地。争取国家投资项目和招商引资落地项目均年递增25%以上。加强生态建设。以打造“绿色原州”为目标,大力实施荒山治理、围栏封育、道路绿化、种苗培育、资源管护、基础建设“六大重点工程”,着力提升枸杞和小杂果“两大林业产业”,努力构建西山水源涵养型、东山水土保持型、清水河川道农田防护型“三个生态屏障”,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民富与山绿“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到2017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加强水利建设。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重点水源工程6座,除险加固小型病险水库14座,治理中小河流5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平方公里。坚持不懈地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推广应用现代节水灌溉新技术,到2017年,全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9万亩。加强道路建设。进一步加大县乡公路改造提升力度,加快完善交通网络体系,到2017年,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2000公里。积极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实现全区所有行政村通公交。加强镇村社区建设。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拓展固原中心城市发展空间的重要补充,按照“立足实际、适度超前、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建设彭堡、开城、中河等小城镇,提升小城镇的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力争5年内建成50个以上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宽裕、农村社会文明的新农村示范村。主动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加强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创作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教育事业全面优先发展。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努力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均衡发展。巩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关心特殊教育,注重发展民办教育,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增强科技支撑发展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重点攻关制约我区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到2017年,科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力争使我区在南部山区率先跨入科技示范县(区)行列。完善公共卫生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大力提升卫生工作管理和服务能力。着力抓好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国家免疫规划、妇幼卫生项目、食品安全、中医药技术应用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统筹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推广“少生快富整村推进”和少数民族计划生育“两孩半”做法,扎实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实现“少生快富”工程整县(区)推进目标。到2017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以内,政策符合率达到90%以上。 

      四、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第一责任,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担在肩上,着力维护和谐稳定大局。全力打赢生态移民和扶贫开发攻坚战。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生态移民和扶贫开发两场硬仗一起打,使我区贫困人口和生态移民与自治区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不打折扣、不讲条件、不犯糊涂、不打退堂鼓,全力以赴抓好县内移民,积极配合做好县外移民,如期全面完成1.5万户6.2万人的“十二五”生态移民任务。深入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以争项目、争资金为重点,大力推进“四到”工程,加大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双到”扶贫等扶持力度,加强对口帮扶、定点帮扶和社会扶贫工作,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12.8万扶贫对象脱贫致富步伐。健全社会保障救助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严格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积极发展社会慈善和残疾人事业,认真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全力做好社会福利及老龄工作。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真正使广大群众“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不断提升生活幸福指数。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认真落实“一岗双责”等制度,巩固和健全“大接访”、“大调解”工作体系。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加强民风建设,切实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服务。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等服务管理机制,健全维护群众权益体系。深化“平安原州”创建,打击违法犯罪,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应急管理,强化责任意识,抓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食品安全事件,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平安幸福。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宗教事务规范化管理,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013年主要工作 

  各位代表,2013年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也是我区继续抢抓机遇、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原州、与自治区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201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固原市第三次党代会、原州区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及中央和区、市党委和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强力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倾力打造商贸物流重区,全力实施扶贫攻坚战略,注重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为打造宁南山区统筹城乡示范区、产业聚集核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民族团结和谐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原州、与自治区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主要预期目标和约束性指标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5亿元,增长1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7亿元,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5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亿元,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35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5711元,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完成区、市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完成上述目标任务,要在以下七个方面尽全力、求突破: 

  一、全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提升现代生态农业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认真实施特色农业增效战略,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增加值11.6亿元,增长7%。 

  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抢抓国家、自治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机遇,严格水资源管理,组织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以滴灌、微灌、喷灌和补灌为主的现代节水高效农业,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总面积达到23万亩。发展以秋覆膜为主的旱作节水农业30万亩,推动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向优势区域聚集,切实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利用气候冷凉等资源优势,深入挖掘资源潜力,巩固提升马铃薯种薯、设施农业、冷凉蔬菜、草畜等特色优势产业。马铃薯产业突出三级繁育体系建设,繁育原原种5000万粒,建设原种田1万亩、一级种薯田15万亩。马铃薯种植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设施农业突出提质增效,新(改)建日光温室和大中拱棚3000亩,总面积达到11.5万亩。冷凉蔬菜产业突出扩规提质,在巩固提升原有蔬菜基地基础上,高标准、高起点新建万亩基地1个,总面积达到23万亩。草畜产业突出基础母畜扩繁和品种改良,巩固提升标准化养殖园区14个,肉牛饲养量达到21.5万头。 

  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开展各类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品牌展示工作,扶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食品。推进“农超对接”、“农商对接”、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冷链体系建设,催生一批农产品产、加、销紧密联接的经营模式,切实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二、全力发展新型工业,在加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上实现新突破 

  强力推进“工业强区”战略,强化产业集聚,重点培育骨干企业,着力抓好产业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努力在构建新型工业化体系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工业增加值13.9亿元,增长30%。 

  力促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煤电产业,实现博江炭山煤业年产45万吨项目投产达效,配合做好原州区至王洼运煤铁路专线建设工作。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改造提升马铃薯、枸杞等特色农产品加工项目,力争把我区建成宁夏农副产品深加工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加快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通用航空、机械装备制造等新型业态建设,力争中能振发60兆瓦光伏发电、宁夏盾安48兆瓦风电和固原风润49.5兆瓦风电项目建成投运。全力配合做好盐化工扶贫示范区和中铝集团电解铝项目建设。 

  提升工业运行质量。继续强化县级领导包抓企业责任制,鼓励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全年完成5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企业技改项目5个,新培育规模以上企业3家,争创宁夏著名商标1个。争取自治区中小企业“百家成长、千家培育”工程扶持资金,扶持中小微企业孵化30个,促进企业效益有效提升和集群化发展。 

  打造园区集聚优势。完善清水河工业园区设施配套,优化发展环境,提升管理服务质量,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园区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圆德慈善产业园“七通一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制定更加优惠的投资政策,优化投资置业环境,规范园区运行管理,搭建招商引善平台,力争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家,亿元企业3家,5000万元企业5家,促使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抢抓自治区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机遇,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新制造、新工艺、新技术领域,强化与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的对接联系,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主动接受发达地区要素辐射和产业梯度转移,促成一批投资开发项目签约并落地建设。采取领导招商、企业招商、能人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等形式,积极参加区内外各类招商展会,努力寻找招商引资有效对接点。全年招商引资总额不低于50亿元,到位资金12亿元以上。

  三、全力搞活旅游商贸,在第三产业提质增效上实现新突破 

   以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和服务业为重点,推动第三产业总量扩张,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实现增加值43.9亿元,增长11.7%。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打造宁南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借助举办“中国·(宁夏)须弥山石窟文化旅游节”等各类节事活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升我区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启动建设景云寺,开发建设禅塔山景区并保护生态,将旅游与文化、生态、民俗有机融合,打造旅游黄金线路。力争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收入4000万元。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以建设西兰银交汇中心物流集散基地为契机,立足区位优势,加快建设银平公路机场到长城梁物流带、清水河市场物流带和三营市场物流带,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顺应人口向城镇集聚、消费向城市集中的趋势,依托市区和三营、张易等小城镇专业市场辐射带动功能,积极发展特色市场,努力把我区打造成宁夏南部现代商贸物流中心。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认真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改造提升农家店25个,新建配送中心2个,进一步提高农家店集中配送率,为群众营造便捷、廉价、安全的购物环境。培育壮大物业管理、中介服务、信息咨询、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深化政银企合作,扶持小额信贷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业态,改善“三农”及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促进城乡经济活跃发展。 

      四、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把夯实经济基础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六盘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建设等机遇,全年争取项目资金增长25%以上。 

  加快小城镇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立足区情实际,全面提高小城镇和新农村示范村规划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彭堡、开城等小城镇基础设施,完成开城三十里铺等1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综合整治乡村环境,开展三营戴堡等3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让居住在农村的群众感觉更舒适、环境更优美、生活更美好。 

  加快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以构建六盘山外围“U”型生态屏障为核心,组织实施清水河流域森林生态恢复建设项目一期工程,12万亩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工程,3万亩荒山荒沟及移民迁出区绿化造林和3万亩封山育林工程,以小城镇、大村庄、乡村道路为重点的城乡环境大绿化工程,以枸杞、红梅杏、林业种苗为主的特色优势林业产业工程,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花园式单位创建工程等“六大工程”。加大禁牧封育和抚育管护工作,不断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成果。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冬至河、张易河河道治理31.2公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6万亩。完成三营镇区、头营镇徐河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申庄、驼隆沟等6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和冬至河西岸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平方公里。 

  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加大农村公路管护力度,改造固胡路、固将路2条49公里,硬化三营鸦儿沟、中河黄沟等行政村沥青(水泥)路100公里,不断改善群众出行条件。积极配合做好309国道、101省道改造建设工作。 

  五、全力扩大公共服务,在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经济增长与民生需求均衡协调、统筹推进,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扩建三中、四幼等10所中小学、幼儿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名师、名校、名校长”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认真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加大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力度,切实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进一步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科学发展的教育机制。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步伐。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科技承包服务和“科技入户”工程,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支撑作用。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 

  发展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民族艺术团、文化馆、基层文化场所建设,扶持社会民间文艺团队健康发展。广泛组织开展广场文艺演出、“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群众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优质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开工建设原州区体育活动中心,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大力实施卫生惠民工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成疾控中心、炭山卫生院、三营卫生院综合楼工程和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取消县级医院药品加成,降低医药费用,减少医患纠纷,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继续落实“六免一救助”、婚前医学检查、包虫病管理等公共卫生项目,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全面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不断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和奖励扶助政策,在11个村实施“少生快富整村推进”,完成“少生快富”工程800例,落实两项节育措施5500例。加强流动人口、生态移民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及城镇居民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创建自治区级计划生育“星级乡镇”2个。出生政策符合率达到88%以上。 

  六、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实施民生计划,把更多的财力向民生倾斜,加快推进优质民生建设,着力增进民生福祉,使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坚决打赢生态移民这场硬仗。始终把生态移民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统筹推进新村建设、产业培育、公共服务等各项工作,全面完成4767户1.9万人生态移民搬迁任务。县内生态移民开工建设三营西粱等4个安置点,搬迁2467户10062人,提前两年全面完成“十二五”县内生态移民任务。认真落实联席会议制度,抽调得力干部赴移民迁入地蹲点驻守,加强对接,跟进服务,确保县外移民安下心、扎下根。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程。启动实施第二批7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行项目到户、责任到人的“双到”扶贫措施,加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建设力度,发展一批产业扶贫示范园、示范村、示范户,当年扶持500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进一步拓展闽宁协作、定点帮扶等社会扶贫领域。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9万人。 

  积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大力推进全民创业行动,积极搭建创业培训、项目推介、融资担保、政策扶持服务平台,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工作。新建创业孵化基地2个,发展小企业160家,培育小老板320人,新增城镇就业24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0万人,创收7亿元以上。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突出抓好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参保率分别达到90%和95%以上。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和救助力度,抓好农村五保、城乡大病救助等保障制度的互补衔接。认真实施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入实施城镇居民保障性安居工程,改造农村危房2000户。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口袋”伴随着原州跨越的进程逐步鼓起来,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富文明、更有尊严! 

  七、全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大局上实现新突破 

  深入推进“平安原州”创建活动,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矛盾预防化解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高度重视信访工作,不断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回访和联系群众等制度,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最大限度地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扎实开展“六五”普法,提高依法治区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加强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推行社会管理“网格化”,做好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人群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开展道路交通、矿山、危险化学品、人员密集场所、建筑施工等领域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加强宗教人士培训,依法加强宗教事务规范化管理,严厉打击境内外非法宗教渗透,维护现有宗教格局和谐稳定。关心老龄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工作。切实做好史志、统计、防震减灾、国防动员、档案管理等工作。 

  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全面实现新一届政府任期目标和区委二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始终保持激情干事、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加强学习,改进作风,树立政府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良好形象。 

      规范政府行为,打造法治政府。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和各种意见、建议。充分听取老干部、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工商联及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广泛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强化政务公开,推行网络政务,确保行政权力依法公正行使,打造“阳光政务”。进一步完善重大事项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切实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 

      提高行政效能,打造服务政府。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切实增强部门服务意识,完善行政服务方式,全面落实驻一线工作制、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督查考核制等各项制度。优化区政务服务中心和乡镇民生服务中心环境,坚持工作关口前移、工作重心下移,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好事、解难题,把爱民之情、为民之心、惜民之意体现在提供优质服务上,落实在解决具体困难上,发挥在推动经济发展上。 

      转变工作作风,打造高效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各项决策部署,坚定赶超发展决心,发扬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实干精神,弘扬雷厉风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到说了算、定了干,对看准的事情紧抓不放,对定下来的事情一抓到底,形成少说多做、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强化行政问责,严格落实市委和政府关于作风建设的“十项规定”和“八办要求”,大力开展“治庸、治懒、治散、治软”活动,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究,推动政府工作提速、提质、提效。 

      坚持廉洁从政,打造廉洁政府。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健全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大行政监察和依法审计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严格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强化对工程建设、公共资源、产权交易等领域的监管,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地用在民生改善上。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教育引导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胸怀敬畏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恪尽为民之责,全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崭新业绩! 

  各位代表,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克难奋进,我们重任在肩;抢抓历史机遇、加快科学发展,我们信心满怀!让我们在区、市党和政府、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团结奋进、开拓创新,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原州、与全自治区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附:有关情况说明 

  1、“黄河善谷”:是自治区在沿黄河城市以及南部山区建设的新型慈善工业园区集群,是集聚产业慈善资源,探索扶贫助残的一种新模式。是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从区情出发,立足现代慈善前沿,紧扣发展第一要义,着眼大力改善民生,注重围绕解决社会突出问题,实现加快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解决民生问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2、“双百”市场工程:为切实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商务部启动“双百市场工程”,支持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或改造配送中心、仓储、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废弃物处理及冷链系统等。 

  3、“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由商务部组织实施,在试点区域培育出约25万家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4、“三新”工程:即新农村、新合作、新网络工程,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的以优势农产品基地为平台,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和农家店、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为基础,建立日用消费品农村经营消费网络和农产品流通服务的网络工程。 

  5、“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消除青壮年文盲。 

  6、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户户通”:宁夏回族自治区采取政府补贴、企业合作、群众自愿购买的方式,基本实现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全覆盖、户户通,让居住在大山深处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的80万户、300多万山区群众享受到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广播电视服务。 

  7、“三下乡”:文化、科技、卫生下乡。 

  8、“四进社区”: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 

    9、“健康宁夏全民行动”:以促进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实现“健康宣传普及化,健康教育均等化,健康素养全民化,健康宁夏经常化”为目标,通过开展巡展巡讲、放映科教电影、开设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等形式,对不同人群从生活方式、重点疾病防治、健康基本技能掌握等方面进行教育。 

   10、妇幼卫生“六免一救助”:即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免费筛查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先天性听力障碍三种疾病,免费治疗筛查出的先天性患儿,免费筛查妇女乳腺癌,免费筛查妇女宫颈癌,对孕产妇急救、筛查出的乳腺癌和宫颈癌患者治疗给予救助。  

    11、“少生快富整村推进”:自治区针对前些年少生快富项目吸引力下降、一些项目户少生却没有快富等问题,近两年在南部山区试点少生快富整村推进,改变原有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帮扶模式,试点以村为单位进行产业扶持,通过整合项目推进少生快富家庭创业致富。 

  12、计划生育“两孩半”做法:除少数民族二女户可以再生育一个孩子外,一男一女或两男户全部纳入“少生快富”工程范围,落实长效节育措施。 

  13、生态移民“七个一”安置模式:1栋54平方米房子,1栋大拱棚或温棚,1栋养殖圈棚,台太阳能热水器,1台太阳灶,1个卫生厕所,1面电视卫星接收器。 

  14、生态移民“五定三包”:即定目标任务、定时间进度、定责任人员、定工作措施、定责任追究,实行县级领导、部门(单位)包抓集中安置点和乡镇,科级干部包村,一般干部包组包户抓生态移民工作。 

  15、全民创业“六大行动”:指民营企业家、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六大创业行动”。 

  1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7、扶贫开发“四到”工程:即基础设施建设到村、产业项目扶持到户、培训转移措施到人、帮扶责任明确到单位。 

  18、自治区中小企业“百家成长、千家培育”工程:选择100个年销售收入在3000万至3亿元左右成长性好的中小型企业,制定发展目标和扶持政策,促其尽快成长;在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下小企业中,确定1000家进行重点培育,支撑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19、“七通一平”:通给水、通排水、通电、通讯、通路、通燃气、通热力以及场地平整。 

  20、“名师、名校、名校长”培育活动:培育一批在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管理上具有自己独特建树品牌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具有一定特色鲜明的管理学校;在学校管理中有独特管理方法和思路的校长。 

  21、社会保障“一卡通”:是指各项社会保险信息“通”用一张卡,方便参保者随时随地查询自己的权益记录,方便、快捷地享受社会保障服务。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网站地图

主办:固原市原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管理:固原市原州区信息中心

电子邮件:yzqxxzx@163.com

宁ICP备10000747号    网站标识码:6404020001     宁公网安备64040202000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