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640421002/2024-00026 | 发文时间 | 2024-01-08 |
发布机构 | 原州区发展和改革局 | 文 号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有效性 | 有效 |
标 题: | 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固原市和原州区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统筹发展与安全、发展与环保、发展与民生,推动向好势头不断巩固,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生产供给持续增加,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经济运行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基本完成了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调结构、促发展,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进。紧盯全年目标持续发力,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精准用力,经济运行态势平稳。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其中:第一产业同比增长6%;第二产业同比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第三产业同比增长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
预计2023年能够达到目标任务的指标有6项: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目标任务的指标有3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于目标任务的指标有2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三次产业结构由2022年的12.7:17.6:69.7调整为2023年的14.1:17.5:68.4,各项约束性指标完成自治区下达目标任务。
(二)扩规模、促转型,产业发展质效齐飞。着力引育龙头企业,全产业链布局发展“五特五新五优”产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一是扩规增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预计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91亿元,增长8.5%;农业产值完成35.37亿元,增长5.3%。全区农作物种植面积148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76万亩,总产量21万吨。肉牛产业,巩固北部清水河川道区、东部黄土丘陵区等3个肉牛养殖示范片区,培育三营、开城2个万头肉牛养殖示范乡镇、三营东塬村、头营大北山等6个千头肉牛养殖示范村;肉牛饲养量达到30万头,实现年产值18亿元。冷凉蔬菜产业,建成姚磨、杨郎等5个万亩,闫堡、马园等16个千亩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引进培育9家龙头企业、77家合作社、2万户农户结成利益联结共同体;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总产量达到100万吨,实现产值20亿元。马铃薯产业,建设原种基地0.17万亩,一级种薯繁育基地0.8万亩,主食化生产基地5.5万亩。雪川农业已建成薯条、薯饼两条生产线,年加工能力9万吨。种植面积达到16.5万亩,实现产值20亿元。中药材产业,建成黄芪种苗基地1个、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种植道地中药材5万亩。依托明德中药、长药良生、紫苏药业3家龙头企业,年加工各种饮片5300吨,年产值达到2.2亿元。生态经济产业,巩固提升3个万亩小杂粮(油料)示范乡镇,建设官厅镇庙台等5个高质高效千亩示范基地,带动全区种植小杂粮6.7万亩,种植油料5.5万亩。稳步推进以生态鸡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全区鸡饲养量达330万羽。二是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培育长药良生、渤泰新材料等规上企业5家,申报培育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和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1家。顺和电工、华尔晶淀粉等企业技改投入8000余万元。聚焦雪川农业(二期)、闵泰10万锭纺纱等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推进明德中药等项目及时达产达效,闽宁电子信息产业园暨公共实训基地挂牌运行,全年全部工业实现产值97亿元。依托金昱元年产40万吨PVC产能,拓展产业延链壮链,培育扶持现有产业发展壮大,支持羽欣华耀年产6万吨环保热稳定剂和5万吨水滑石产品提高产能产量,引导支持银川华生管道利用金昱元现有年产40万吨树脂,发展PVC树脂精深加工产业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稳步推进能源产业,开展500MW风电、150MW光伏和100MW/200MWh储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前期工作,大力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分散式风电、生物质燃料加工和博江煤业3号井改建等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总投资7.25亿元,实现产值2.7亿元。三是提质扩容,推动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区)和国家级“避暑旅游目的地”,全面启动生态文旅特色市集聚区建设,分别依托长城博物馆、须弥山石窟旅游景区、柳林山庄等重点旅游资源打造原州文化游、都市游、乡村游3条精品旅游线路。吸引游客达到350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突破18亿元。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商贸企业发展,培育限上商贸企业25家。共发放消费券160万元,带动消费5200万元,进一步拉动社消额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位居自治区前列。
(三)抓示范、重帮扶,乡村振兴扎实有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在突出位置,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成功入选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一是持续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以网格化管理覆盖所有农户,持续健全并落实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紧盯所有农户开展常态化排查,新识别监测对象277户1091人。二是持续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围绕解决好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投入2.4亿元,谋划实施项目237个,打造移民示范村9个。兑付移民产业到户项目资金679万元,通过维修日光温棚、养殖圈棚改造蘑菇棚、扩建养殖园区,惠及移民养殖户1500多户,培育移民专业合作社25家。三是持续抓好社会帮扶。深化闽宁协作,健全“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安排闽宁协作发展资金7150万元,制定《原州区2023年闽宁协作项目实施方案》,实施示范村建设、和美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等9大类25个项目,打造闽宁乡村振兴示范村3个。四是持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通过实施村镇建设、提升农村公路质量服务乡村振兴三年攻坚行动,新建农村公路5条21.6公里,改造提升235公里,建设联户路160公里,完成农村冬季清洁取暖改造2万户,助力乡村宜居宜业。五是持续推进“以工代赈”项目建设。争取“以工代赈”中央专项资金4810万元,增长227%,支持7个乡(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0个,总投资达到7153万元。为低收入人群就地就近提供就业岗位710个,增加群众务工收入超过1339万元。
(四)促改革、激活力,政策环境全面优化。围绕县域科技能力提升,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壮大创新力量,加强科技创新条件建设等,有力推动全区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1.28亿元,投入强度达到0.75%,居全市第1位。二是“六权”改革有序推进。用水权改革让“沉睡资产”变“流动资本”。成立“水银行”,完成首笔用水权抵押融资贷款,实现用水权金融赋能的实质性突破;完成农业用水、工业用水、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用水权确权水量总计9224万立方米,颁发用水权证445本。土地权改革提升优化用地效益。结合土地权改革,深入推进土地确权,保障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完成国土综合整治16.7万亩,完成2000亩复垦闲置集体建设用地跨省交易。山林权改革实现山绿与民富共赢。以“为山林赋能、强产业富民”为落脚点,深入推进山林权改革,严格落实确权、赋能、交易、经营、服务五项举措,努力实现国土增绿、林业增效、农户增收。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改革同步推进。通过加强污染物排放监管,对辖区46家重点排污单位进行专项督查,发现问题21个,已全部整改到位。督促5家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倒逼企业通过污染治理、提标改造实现清洁生产、达标排放。三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以全力建设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务实透明、公平公正、亲商安商的营商环境为目标,制定印发了《关于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原州区贯彻落实〈优化法制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任务清单》等文件,我区营商环境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五)抓项目、争资金,有效投资提速增量。发挥有效投资引擎作用,补短板、强弱项、增后劲。以“扩大有效投资巩固提升年”为载体,实施重大项目154个,总投资206.8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9.4亿元,完成实物量投资90.6亿元,投资完成率91.2%。其中:纳入自治区重点第一批、第二批及第三批集中开工项目100个,总投资90.75亿元,年度投资65.44亿元,完成投资60.4亿元,开工率100%,投资完成率93.5%。纳入固原市重大建设项目75个,总投资201.7亿元,年度投资92.9亿元,完成投资83.7亿元,开工率100%,投资完成率90.1%;全年预计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17亿元;全年争取中央及自治区各类资金19.04亿元,同比增长10.2%。
(六)除隐患、保安全,统筹发展与安全成效显著。严格落实自治区十三届四次全会关于“1+37+8”系列文件精神。人员密集场所和消防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治理能力持续提升。坚持高质量排查治理各类安全生产风险隐患,进行拉网式排查,累计检查单位(住户)16.29万次,消除重大隐患12条、一般安全风险隐患14491条。投资2618万元对10个乡镇45个村庄126处地质灾害险点进行治理。分行业制定了各领域排查整治方案,研究制定出非煤矿山、危化、燃气等领域、重点场所安全隐患检查标准。粮食储备和管理能力稳固提升。积极落实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县级成品粮储备1660吨,食用油166吨,企业社会责任储备粮油120吨,临时原粮储备小麦2000吨,成品粮储备保障能力不低于辖区常住人口10天供应量,并对66770吨原粮和775吨商品粮进行年度政策性粮油的存储、管理等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储备原粮符合各项规定。物资储备能力不断提升。按照“预防为主,有备无患”的工作原则,加大对应急物资的管理、分类、分配、使用,全面加强我区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认真做好地方应急救灾物资日常监管,对疫情防控期间发放的应急救灾物资组织专人开展回收工作,提升我区应急物资利用效率,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调用、保障机制,确保“物尽其用”。
(七)强担当、重治理,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紧扣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的“12345”总体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五次全会“1+4”系列文件,始终坚持山水田林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积极践行“两山”理论,着力构建“绿林满溢”的良好生态格局。完成营造林13万亩,乡村主干道路抚育提升350公里,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和水土保持率分别达到27.3%、84.7%和76.9%。一是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平稳。全面落实冬春季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严格落实道路、拆迁工地、建筑工地、矿山等“六个100%”的扬尘防控措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1.2%。二是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清水河三营国控断面水质均达到Ⅳ类,二十里铺国控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贺家湾水库、海子峡水库、中庄水库、彭堡地下水源地4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Ш类水质。三是土壤污染得到有效防控。全区土壤环境保持总体安全,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无污染和疑似污染地块。加强农膜资源化利用,残膜回收率达到95%。加强对化肥农药管理,进一步完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回收率达到85%以上。
(八)保民生、强保障,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实施“六大提升行动”,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一是居民收入稳步提升。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152元,同比增长7%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60元,同比增长9%左右。新增城镇就业3483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105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90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535万元,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2643人,实现工资性收入16.3亿元。二是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多样特色发展。十一幼、十二幼、三营四小建成投用。投入1000万元,为三营四小、五中配备了实验室等设施设备。三是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始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理清思路,真抓实干,突出创新引领,推进综合医改,推进区域“医共体”建设。关注民生,推动“一老一幼”服务高质量发展,依托“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什里社区、景园社区成功评选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已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每千人2.7个托位,备案托位数1310个。
总体来看,我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运行的积极因素在逐渐增多,但我区经济社会恢复的基础仍不稳固,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优、质量效益不高、创新动力不足等深层次问题积累叠加,面临着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双重挑战,面临着保护生态与追赶发展的双重压力,面临着发展要素流失与竞争优势重塑的双重难题,各项事业发展稳中趋缓、承压前行,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一是产业融合度不够,链条短,肉牛、冷凉蔬菜等特色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农业经营的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不高,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不大,产业联合体缺乏。农业经营主体主要通过劳务用工、农产品收购、土地流转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利益联结不紧密,带动效果不明显。二是工业经济增长潜力不足,工业领域缺乏大项目引领支撑,工业发展呈现“一头独大”态势,“延链补链强链”的项目较少,工业项目传统动力逐步放缓、新兴动力尚未接续,整体呈现出后劲不足。三是传统热点消费品需求增长趋缓,吃穿等日用百货类消费下滑,家电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已趋于饱和,消费需求总体不旺,消费增长缓慢。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努力解决。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按照自治区党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和区委四届六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坚定担当建设宁夏副中心城市核心区和生态文旅特色市集聚区使命任务,奋力描绘全面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原州新画卷。
2024年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同比增长8%;第二产业同比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第三产业同比增长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完成自治区和固原市下达的主要约束性指标和“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年度指标。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聚焦产业优化升级,健全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深化“产业倍增计划”,做足“土特产”文章,助推“五特五新五优”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坚持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五特产业”方面,加快推进粮、畜、蔬、薯、药5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冷凉蔬菜产业,巩固彭堡、头营两个种植示范乡镇及5个万亩、15个千亩露地蔬菜基地,形成马园、姚磨、杨郎3个蔬菜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基地,全区瓜菜面积稳定在25万亩以上,产量达到95万吨以上;肉牛产业,巩固3个肉牛养殖示范片区、10个万头肉牛养殖示范乡镇;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32万头以上,实现养殖大区向养殖强区跨越;马铃薯产业,建设原种基地1500亩,一级种薯繁育基地8000亩;巩固提升马铃薯淀粉加工及主食化开发企业10家,全区种植面积达到16.5万亩以上,产量突破33万吨;中药材产业,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0个,中药材面积达到4万亩;生态经济产业,引进1-2个年屠宰加工千万只肉鸡项目,家禽养殖规模稳定在350万羽。打造5个高质高效千亩小杂粮基地,带动全区种植小杂粮7.5万亩、油料5万亩。“五新产业”方面,拓展金昱元产品产业链。紧盯计划投资3亿元的年产5万吨农业高效节水滴灌带项目及早开工建设,开展各种型材、管材、板材、硬片和吹塑制品等产业开展下游产业链合作,开发下游产品,培育产业链主。围绕建设宁南清洁能源转型基地目标,推进风、光、火、储一体化发展和炭山煤矿资源整体开发,加快实施运瓴储能电站、150MW光伏发电和500MW风电等项目建设,配合六盘山热电厂二期2×1000MW火电机组项目建设,力争全区清洁能源装机总量达到1000MW以上。“五优产业”方面,打响“避暑胜地·锦绣原州”文旅形象品牌,提升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强化文创产品开发,促进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整合闽宁帮扶资金、国铁帮扶资金,加快建设官厅镇薛庄村、开城镇双泉村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整合提升固原博物馆城区景点和东岳山、古雁岭广场公园、六盘玩美乐园品质,力争年接待游客突破400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突破20亿元。
(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扎实推进移民致富提升行动,不断拓宽脱贫群众增收渠道。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落实好“三农”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政策、乡村建设投入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等,扎实做好产业就业帮扶,确保实现“两个高于”目标,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巩固提升全国村庄清洁先进县区成果,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以整乡整村推进和“两小园”建设为重点,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创建4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乡镇和18个示范村。稳步推进农村户厕改造,提升农村厕所覆盖率。谋划储备“以工代赈”项目29个,总投资22485万元。已落实项目6个,总投资3172万元,预计为低收入人群就地就近提供就业岗位417个,增加群众务工收入超过830万元。
(三)推进体制改革,优化市场环境。一是加强科技创新条件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1.46亿元,投入强度达到0.85%以上,激励创新主体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为推动全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二是持续深化“六权”改革。继续引入社会资本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申报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加强“六权”改革成果宣传和经验做法总结,形成一批在全国全区叫得响,可复制、能推广的原州经验。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为抓手,搭建服务平台,强化基层服务力量,创新服务举措,压减政府投资项目立项审批时限,加快审批进度。构建惠企政策移动端服务体系,建立科技、财政、税收、投资、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直达企业机制,实现惠企政策智能匹配、快速兑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四)聚力项目建设,扩大投资力度。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具体化、具体工作责任化”要求,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早开展项目谋划,夯实增长后劲,增强谋划前瞻性。围绕基础设施补短板、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做好项目谋划,2024年共谋划储备重大项目224个,确定建设项目155个,计划总投资228.6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24.9亿元,力争开工项目69个,其中,一季度确定开工项目95个。按照“六个一”包抓机制,层层压实责任,明确节点、倒排工期、按周推进,确保95个项目3月5日前开(复)工,3月15日前入统,形成有效投资,确保“开门红”。确定建设的155个项目,一季度开工率达到60%以上,二季度开工率达到90%以上,三季度全部开工。实施的项目中,推广以“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达到10%以上。
(五)提升安全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对标“1+37+8”系列文件,加强隐患排查整治,加快提升安全水平,抓紧抓实矿山、危化、消防、道路交通、校园、人员密集场所等安全监管工作,实现“托底、保底、守底”,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坚持把安全发展贯穿粮食储备各领域、全过程,结合开展粮食流通行业安全风险专项整治,严把收购、库存、出库粮食质量安全观,确保我区“口粮”绝对安全。全面落实国务院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围绕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做好煤炭、天然气储备,保障电煤充足供应,做到“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
(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治理成效。大力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统筹实施“三北”防护林六期、天然林保护、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进一步提升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固碳释氧等生态功能。全面加固守护生态的绿色长城,营造林11.6万亩,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综合盖度和水土保持率分别达到28.5%、85.1%和77.4%。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坚持实施“清河”行动。严格落实河长制,全面清理河道内垃圾及污染物。抓好开城镇柯庄、双泉等村供水水源管道提升改造工程、头营镇大疙瘩、马庄等村供水水源连通工程项目等水利项目建设,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七)紧盯民生实事,提升群众幸福感。一是持续稳定扩大就业。发放企业稳岗返还资金600万元,力争城镇新增就业突破3000人以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持续上升,达到7万人以上,实现工资性收入17亿元。二是大力实施民生重大工程。计划新建第九中学,扩建张易镇黄堡小学,改造彭堡学校、张易镇红庄小学运动场,新建第十四、十六幼儿园,新增学位2880个。以三营中心卫生院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为示范项目点,争取资金用于医养结合建设。继续申报创建达标1-2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积极开拓公办幼儿园和社区开设托育机构。三是开展群众文化惠民活动,形成多层次文化娱乐消费市场。举办第六届群众书法、绘画、摄影大赛,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48场、“送戏下乡”37场。新建3个流动图书阅览网点,配送图书1300册,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转变,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各位代表,做好2024年全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砥砺求索、团结拼搏,谱写原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名词解释
“五特五新五优”:“五特”指肉牛产业、冷凉蔬菜产业、马铃薯产业、中药材产业、生态经济产业;“五新”指新型材料产业、清洁能源产业、轻工纺织产业、数字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五优”指文化旅游产业、现代物流产业、健康养老产业、电子商务产业、特色餐饮产业。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
“六权”改革:指用水权、土地权、排污权、山林权、用能权、碳排放权改革。
“1+37+8”:《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安全生产工作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意见》和37个专项文件、8个配套文件。
“12345”总体部署:“1”是指导思想,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2”是基本要求,即统筹发展和安全;“3”是奋斗目标,即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4”是主要任务,即开创经济繁荣新局面、续写民族团结新篇章、绘就环境优美新面卷、创造人民富裕新生活;“5”是战略举措,即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产业振兴战略、生态优先战略、依法治区战略、共同富裕战略。
“1+4”系列文件:《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宁夏的意见》及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组织保障4类专项文件。
“六大提升行动”:指居民收入提升行动、移民致富提升行动、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健康水平提升行动、文明素养提升行动、城乡面貌提升行动。
“产业倍增计划”: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志在推动产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转型。
“四个不摘”:指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和摘帽不摘监管。
“六个一”包抓机制:一个项目、一套实施方案、一个县级包抓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个责任人、一抓到底。
“两个高于”:脱贫群众收入增速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增速,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收入增速。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主办:固原市原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管理:固原市原州区信息中心
电子邮件:yzqxxzx@163.com
宁ICP备10000747号 网站标识码:6404020001 宁公网安备64040202000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