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行动计划
索 引 号 640421002/2021-00052 发文时间 2021-09-03
发布机构 原州区发展和改革局 文 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标 题: 原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原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原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修订本)

第一章 科学把握“十三五”时期发展形势

增强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十三五时期是原州区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的决胜期,是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是缩小差距、追赶发展的机遇期,面对艰巨的发展改革任务,原州区必须在十二五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凝聚全区人民智慧和力量,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定信心,务实苦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实现同步小康。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原州区发展不平凡的五年。面对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在区、市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和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顽强拼搏,开拓创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区、市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倡议及设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重大机遇,统筹推进工业强区、城镇塑区、农业稳区、商贸活区、旅游旺区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预期目标,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十三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保持较快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总量规模明显扩大,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到十二五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14亿元,年均增长16.4%,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3.42亿元、24.86亿元和54.8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1821元,年均增长1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9.24亿元,年均增长25.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1亿元,年均增长2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7亿元,年均增长1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63.2元,年均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96.1元,年均增长15.5%。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完成,部分目标超额完成,经济发展步入总量扩张、增速加快、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的新阶段。

图1 原州区“十二五”期间GDP增长示意图

图2 “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增速

3 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示意图

二)经济质量逐步改进

十二五期间,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到十二五末,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快速发展,蔬菜产业初具规模,马铃薯产业提质扩量,草畜产业壮大提升,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设施农业园区31个,冷凉蔬菜面积达到23万亩,种薯面积13万亩,带动全区种植马铃薯42万亩,牧草面积达到34万亩,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2万头和83万只,先后荣获中国(西部)冷凉蔬菜之乡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的美誉;工业经济提速增效明显,建成宁夏圆德慈善园,清水河工业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断完善,入园企业达到116家,聚集效应初步显现,马铃薯制品、牛羊肉加工、中药切片、保健小杂粮等传统产业得到巩固提升,邦德电动车、中能振发光伏发电、盾安和天润风力发电等新能源、新材料新兴工业快速发展,全区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8家,达到24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旅游业、物流业、商贸业、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信息产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宁夏)·须弥山石窟文化旅游节,须弥山石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名胜风景区,成功被列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县(区),编制完成电商业发展规划,建成2个县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0个乡镇物流配送站、96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区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4  十二五期间工业增加值与增速

(三)脱贫攻坚步伐加快

坚持以自治区“5.30”产业扶贫计划为重点,建立四级联动、双到责任、两不脱钩帮扶机制,确定了“53211”产业扶贫计划。围绕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坚持一村一规划、一户一措施,重点实施产业培育、危房改造、劳动力转移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等扶贫措施,整合项目,捆绑资金,持续造血,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创新推进金融扶贫工作,初步形成财政+金融+农户+产业的金融扶贫模式。积极拓展闽宁协作、对口帮扶和机关单位包扶等社会扶贫领域。全面完成生态移民任务。驼巷、上马泉等70个贫困村如期实现脱贫销号目标,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8万人,贫困面由37%下降到24%

(四)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紧抓自治区实施宁南区域中心城市暨大县城建设的有利机遇,配合市政府开展了旧城改造、西南新区建设及五城联创活动。成立原州区市容管理局,划片区、强责任、建网络,扎实开展城市管理和自治区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强化对城乡结合部、城区背街小巷、五小行业综合整治力度,市容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农村人饮工程78处,40.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新修村级道路1050公里。完成三营、张易等7个小城镇和毛家台子、头营、驼巷等74个美丽村庄建设。三营镇入围全国重点镇,新三营村入选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 十二五末,全区城镇化率达到45%

(五)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大力推进创业、就业和新型农民培育工程,累计发放创业贷款5.3亿元,扶持培育小企业965个,创造新就业岗位13170个,新增就业1304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36184420平方米,改造运动场167550平方米,供暖设施163183平方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8%。城乡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建医疗卫生机构151个,实现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远程会诊全覆盖,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显著提升,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殊荣。科技实力逐步增强,累计争取和组织实施科技试验示范45项,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县殊荣。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新建文化体育场所190家,建成原州区文体中心、三营、头营等10个乡镇文化站和黄铎堡村等7个行政村村级文体小广场,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殊荣。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实施低保提标扩面工程,开展动态管理,6.3万余人享受到低保政策待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4.3%96%,大病救助实现全覆盖。

(六)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实施城乡环境大整治大绿化,建成了一批垃圾中转站,先后关闭了万吨以下淀粉加工企业,建成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配备了三营、黄铎堡污水处理设施,新建垃圾填埋场。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建设,建成古雁岭森林公园、福银高速公路和银平公路原州段80公里绿色长廊、贺家湾水源地保护区、须弥山旅游线路绿化景观带等一批绿化亮点工程,林地面积达到177.8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4.0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0多平方公里。全区饮用水和空气质量进一步好转,城市空气优良天数337天,区域噪声平均值52.4分贝,万元GDP能耗下降25%

(七)各项改革增添动力

坚决贯彻中央、区、市和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决策部署,稳健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释放发展的制度红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改进和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进依法行政,理顺市区权责关系;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加大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确保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运行,推动农村土地流转面积逐年增加;扎实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先住院、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和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全面推开,群众就医更加方便

(八)社会大局不断巩固

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宗教事务规范化管理,全区民族团结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被自治区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区),头营镇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建立完善信访联席会议、包案负责、责任追究、定期接访等长效机制,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和信访规范化管理。认真开展农村社会管理工作,全面实行村(居)民主议政日活动,大力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扎实推进平安原州创建,集中开展食品卫生、道路交通和人员密集场所专项整治活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形势和社会治安秩序总体平稳。加快推进依法治区进程,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步入常态化,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工作,军民共建、史志档案、防震减灾、消防、气象等事业取得了新进展。

1-1“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名称2010年完成值2015年规划目标值年均增长(%)2015年实际完成值年均增长(%)完成情况
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亿元)44.61021893.1416.4未完成
人均生产总值(元)1014321474162182116.6超额完成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1.0052.11162.5121.1超额完成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45.23134.325139.2425.2超额完成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0.476435185
14.4:26.7:58.9
未完成
社会发展城镇化率(%)31.640
45
超额完成
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78.7100
100
完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88.4100
100
完成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885
95.8
完成
城镇登记失业率(%)3.95<4
<4
完成
人口自然增长率(‰)9.43<10
<10
完成
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35.6120
20
完成
生活质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4200250251222463.29.5未完成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35466250127296.115.5超额完成
行政村柏油路通达率(%)77100
100
提前完成
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12.725
14.02
未完成
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8.5212
9.67
未完成
万元GDP能耗
降20%
降25%
提前完成
COD排放指标
达标
达标
完成
SO2排放量
达标
达标
完成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强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全方位的扶持。自治区出台《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清水河城镇产业带发展规划》,加快实施百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略,大力支持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工作,为原州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经过多年发展,原州区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动能正在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增长动力正在培育,在脱贫攻坚、旧城改造、基础设施及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领域将大有可为,全区上下建设原州的信心更加坚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新的起点上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同步小康。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足仍然是我们最大的区情,加快发展仍然是我们最紧迫的任务。对标全区的发展水平,原州区与周边县(区)的差距十分明显,对标同步小康目标,我们的任务十分艰巨,发展中依然面临很多深层次问题和明显短板,具体表现为:经济总量较小,产业层次较低,财政增收困难,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新型工业规模不大,现代农业水平不高,三产比重相对偏低,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还需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贫困人口比例较高,扶贫开发和保障改善民生任务依然艰巨;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创新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干部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强,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依法治区任重道远,这些问题需在十三五期间着力加以解决。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原州区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困难问题增多的挑战,只有加快发展,奋力拼搏,才能缩小差距,迎头赶上。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谋划,找准定位,团结拼搏,决战决胜,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全面完成十三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实现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

三、“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区、市党委、市政府和原州区委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特色产业为支撑,夯实交通、水利、教育、生态、城镇化、信息化六个基础,抓实劳动力素质提升、两个带头人、产业提质增效、民生改善、旧城改造、金融扶贫六大工程,加快推进原州建设,确保到2020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和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原则将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想方设法提高人民收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民众。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原则。坚持将创新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敢闯敢拼,着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驱动,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推动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政府管理职能,重点加强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职能,理顺政府、市场、社会关系,激发各类社会主体活力。

——坚持绿色发展、环境保护原则。牢固确立生态优先意识,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低碳生产,严格执行环保准入制度,紧抓节能减排工作,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原州区绿水青山,全力打造美丽原州。

——坚持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原则。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作为最大前提,坚决贯彻落实好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团结、民主、共同繁荣的政治局面。

五、“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全领域,推动原州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末,清水河城镇产业带基本形成,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2亿元,年均增速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45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86亿元,年均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亿元,年均增长8%

——脱贫攻坚全面完成。十三五末,扶贫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区平均水平60%以上,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区平均水平80%以上,实现7.5万贫困人口脱贫,110个重点贫困村销号,贫困县(区)摘帽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效益提升,初步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重点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清水河工业园和圆德慈善园两园区产业聚集和城区服务功能。到十三五末,全区发展方式明显改善,以技术推动为主导的特色优势农业和新型工业的经济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龙头的服务经济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十三五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升,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177元,年均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94元,年均增长11%。教育、就业、养老、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均衡,各类生活服务设施更加完备,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明显提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以上,每千人拥有病床数达到4张,每千名老人拥有社会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27张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

——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优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国家级生态县(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新的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均完成固原市下达任务。

1-2  “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指标2015年2020年年均增长(%)指标属性
民生福祉1.贫困发生率(%)24.40约束性
2.居民收入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2463.23617710预期性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7296.11229411预期性
3.城镇调查失业率(%)3.864.4约束性
4.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8.910约束性
5.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23约束性
6.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7100约束性
7.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4约束性
8.每千人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张)9≥27约束性
经济发展9.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价,亿元)93.141428(可比)预期性
1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2182133000≥8.5预期性
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2.53.869预期性
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39.2424512预期性
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9.37438预期性
14.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9≥45预期性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5≥55预期性
15.互联网普及率(%)6280预期性
结构调整16.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0预期性
17.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50预期性
创新驱动18.科技进步贡献率(%)4550预期性
19.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0.40.8预期性
20.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2.238.4预期性
21.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20预期性
生态文明22.耕地保有量(万亩)155.4150.4约束性
23.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6550约束性
24.单位GDP能耗降低(%)315约束性
2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3-15约束性
26.森林发展森林覆盖率(%)14.02﹥20约束性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1≥38约束性
27.地级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比例(%)87.490约束性
28.流域水质优良比例化(%)(﹥70)约束性
社会治理29.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0.2560.2788.5以内约束性
30.基层民主参选率(%)8587预期性
31.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10预期性
备注:带( )的为五年累计数。


第二章 实施精准扶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以“1+21+153”脱贫攻坚规划为引领,以精准扶贫为理念,以整村推进为模式,配套实施各项扶贫工程,确保到2020年实现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

专栏1  脱贫攻坚具体目标

全区现有110个贫困村7.5 万贫困人口。2016年完成28个贫困村“销号”,减少贫困人口2.4万人;2017年完成20个贫困村“销号”,减少贫困人口2.5万人;2018年完成20个贫困村“销号”,减少贫困人口2.6万人。确保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  7.5万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0个重点贫困村全部销号,贫困县(区)摘帽脱贫目标。

专栏2  1+21+153脱贫攻坚规划

在全面摸清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状况的基础上,围绕全面消除贫困的目标要求,根据贫困村实际需求,实行1+21+153脱贫攻坚模式,即1个脱贫总规划,21个部门规划和153个行政村村级脱贫攻坚规划。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案的工作要求,制定每个贫困村脱贫计划,21个部门规划以贫困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重点,做到贫困村全覆盖,项目全覆盖。脱贫总规划统筹21个部门规划和153个村(社区)规划,各规划之间互相衔接。

一、实施精准扶贫

瞄准致贫根源,实施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精准确定扶贫对象,瞄准全区7.5万贫困人口,落实建档立卡,保证统一有数、进退有据、应扶尽扶;推动项目安排精准,逐步健全扶贫项目决策机制,因地制宜确定项目,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确定资金使用精准,捆绑使用资金,改革完善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做好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帮扶措施精准,对贫困村制定减贫计划,签订目标责任书,确定路线图时间表,能量化的严格量化,能细化的坚决细化,明确工作要求、完成时限、责任人员,倒排工期,逐年销号;加强因村派人精准,派驻驻村帮扶工作队,推动驻村干部真正驻扎在村、下沉到户,不脱贫不撤组,引导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确保脱贫成效精准,建立贫困户脱贫和贫困村、贫困乡(镇)退出工作机制,严格退出程序和标准,根据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做到贫困户有进有出。

二、落实八大扶贫工程

(一)实施发展生产扶贫工程

坚持走造血式开发式扶贫道路,逐步完善扶贫产业体系,提升扶贫产业水平,切实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到十三五末,实现一村一品,每村都有增收产业,每户都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实现产业脱贫3.8万人。

特色农业扶贫结合原州区农业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冷凉蔬菜种植基地、马铃薯生产基地、紫花苜蓿生产基地、中药材(枸杞、柴胡、党参、黄芪、黄芩)生产基地,使特色优势农业成为最大限度覆盖贫困区域、贫困群体和促进农民最大限度增收、可持续增收的载体;实施“5·30”倍增计划,继续在草畜等特色种养业方面给予2-3年的扶持,使农户牛、羊圈棚面积达到100平方米以上,肉牛发展到10头以上或肉羊发展到60只以上,帮助农户、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稳固产业基础。

工业扶贫以清水河工业园和圆德慈善园两大省级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环保型产业,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展马铃薯、中药材、油用牡丹等加工产业,促进贫困人口的转移就业。

旅游扶贫加快扶贫与旅游的融合,依托原州区红色经典、古物遗迹、生态景观旅游资源优势,结合国家级六盘山扶贫旅游示范区的政策优势,加快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并推动黄铎堡镇南城村、张易镇大店村、彭堡镇闫堡村等9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建设乡村旅游农家乐132户,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

电商扶贫促进扶贫与互联网的融合,将原州区特色产品通过电商营销手段进行市场开拓和品牌培育,提高六盘山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畅通六盘山系列农产品的外销渠道,到十三五末,培育壮大2-3家本地电商企业,打造电商体验店、客户经济店5-10家,农村电商5-10家,完成11个乡镇级及148处农村电商网店的建设,实现全区电子商务全覆盖。

光伏扶贫:帮助建档贫困户在其屋顶或院内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使贫困户每年获得稳定收入,因地制宜开发光伏农业扶贫,利用贫困地区荒山荒坡、农业大棚或实施农业等建设光伏电站,通过土地租金或直接就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二)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工程

搬得出、稳得住、发展好、能致富为目标,按照精准识别要求,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方针,坚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对部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异地搬迁。一是在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采取小集中、大分散的方式建设移民安置区,重点推动行政村就近集中安置、移民新村集中安置、小城镇或工业园区安置、乡村旅游区安置、插花安置和投靠亲友等安置方式,改善搬迁对象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完善基本生产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二是积极争取项目政策支持,在重点解决十二五生态移民遗留问题的同时,落实部门责任,扶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不断提升移民安置区社会管理水平。十三五期间完成易地搬迁脱贫1.3万人。

(三)实施就业技能扶贫工程

教育扶贫。全面实施教育脱贫攻坚工程,推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实施第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学前三年入园率。以就近就地入学为重点,争取在全区实施“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即9年义务教育、3年免费中职教育),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实施“3+9+3”教育计划(即学前3农村免费教育、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3年免费普通高中或者中等职业教育),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向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发放生活补助,实现教育脱贫0.2万人。

就业培训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贫困地区职业技术教育,把职业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成人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整合培训资源,建成1所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逐步建成结构合理、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互相融通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

雨露计划精准实施雨露计划,直补到户,作用到人。深入推广雨露计划百事通(APP)软件的应用,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雨露百事通(APP)软件全覆盖,使广大贫困户通过雨露百事通(APP)软件及时了解扶贫政策、学习致富技术、申请扶贫资金、增强致富能力。

劳务输出紧盯贫困村有技能的劳动力,开辟县外劳务市场,有组织的向外输出,鼓励县内企业优先吸纳贫困村有技能的贫困户,使其就近就业。保证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掌握1门致富技能,有稳定的从业岗位。

(四)实施生态补偿扶贫工程

按照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争取国家生态补偿政策,提高生态补偿额度,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保持移民迁出区应当享受的补助不变,通过技术推广与培训,发展林下经济和文化旅游产业,增加收入,实现生态补偿脱贫0.1万人。

(五)实施政策兜底扶贫工程

切实做好民政兜底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对农村丧失劳动力的贫困人员利用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兜底方式进行扶贫。按照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的原则,引导、帮助农村五保户、城市三无和城乡低保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体缴纳医疗保险,对相关贫病者分正在治疗因病负债两类情况给予救助,从减少医疗费用和解决因病导致家庭收入降低两端用力,让生病者看得起病,让因病负债者减轻负担,着力从机制上解决因病致贫问题。在救灾方面,对因灾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群众及时给予救助,确保受灾群众衣、食、住、行、医等问题得到解决;在优抚安置方面,对困难优抚对象多渠道解决好其生活、住房等实际困难,对重点优抚对象,每年按时为其缴纳医疗保险;在监察方面,督促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保证各项惠农资金按时放水到田。到2018年实现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的两线合一,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2.1万贫困人口实施低保兜底。

(六)实施基础保障扶贫工程

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大力实施以乡村道路、安全饮水、能源设施建设、基本农田建设、信息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修通村公路72公里、村组道路274公里、联户道路376公里、生产道路666公里,实现贫困村通达、通畅和产业基地联村公路全覆盖。对25644户进行自来水入户改造提升,实现所有行政村通自来水,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对110个贫困村实施263公里动力电改造计划,建成安全、稳定、优质、低耗供电网络。新建高标准基本农田48909亩,对79663亩旱改水基本农田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基本农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网络教学环境明显改善,信息资源开放共享进一步深化,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整体明显提升。

(七)实施金融联动扶贫工程

以金融资金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一平台、一模式、一协会、一体系的金融扶贫机制,按照财政+金融+产业+扶贫模式,整合建立担保资金池,注资设立扶贫产业担保基金,成立政府控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撬动银行信贷资金,开展农村土地权证、宅基地证、林权证抵押贷款,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脱贫提供资金保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建立担保基金,撬动银行贷款,为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3年以下、基准利率、免抵押、免担保的贷款并全额贴息,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对一般贫困户,按照生产发展需求和生产经营情况,建立产业担保基金由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执行基准利率,为农户提供5-10万元的小额信贷支持;对帮扶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培育100户以上贫困户持续增收的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给10-100万元贷款扶持,加快从事种植养殖业和农产品生产加工,统购统销贫困村特色农产品,吸纳贫困劳动力在基地务工创收,提升种养加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带动贫困户的就业增收。

(八)实施社会帮扶扶贫工程

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扶贫开发。一是加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培养一批优秀村党组织带头人、农村致富带头人,每个贫困村培养3名以上致富典型。二是加强闽宁协作和对口帮扶。以项目帮扶、资金帮扶、人力(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帮扶为主要措施,继续加强闽宁协作等各级帮扶单位与贫困村的对口帮扶。三是鼓励、引导企业参与结对扶贫工作,扎实开展扶资金、扶产业、扶就业、扶信息四扶活动。

专栏3  脱贫重点工程

1、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新修通村公路72公里、村组道路274公里、联户道路376公里、生产道路666公里,建漫水桥64座,改造危房21851户、危旧院墙109.75万米,对25644户进行自来水入户改造提升,新建高标准基本农田48909亩,对79663亩旱改水基本农田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新打机井41眼,对110个贫困村实施263公里动力电改造计划,确保扶贫开发有效推进。

2、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养殖业:补栏良种基础母牛3.9万头、良种基础母羊12.8万只、良种仔猪0.6万头、黄羊和黑山羊共4136只、长毛兔(种苗)5.9万组、生态鸡147.5万只,种多年生牧草11.95万亩,建设圈棚2.1万栋,购进生产工具(铡草机)1.6万台,组织合作经济组织143个;种植业:新建高效农业(日光温室)8255亩,种植冷凉蔬菜3.9万亩、地膜玉米19.8万亩、马铃薯17.2万亩、小秋杂粮9.2万亩、经果林(枸杞、红梅杏等)4万亩、油用牡丹5万亩、苗木3万亩、林下种植中药材2万亩,组织合作经济组织50个。

3、环境生态建设对110个贫困村进行人居环境改善,新建垃圾处理点290处、卫生厕所33720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0299台、光伏发电10616户、太阳能路灯2315盏,并对 821公里道路和12037亩庄园绿化。

4、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开展106个自然村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计划生育设施、文化设施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5、劳动力培训对40441人进行劳动力技能培训。

第三章 加快产业升级

为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提供物质支撑

按照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的发展思路,紧密结合固原市“3+x”产业发展模式和原州区现有产业基础,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增量,优化存量,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以生态高效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特色产业体系,抓好项目建设,增加有效投资,助推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全面提升全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

充分发挥清水河流域的自然优势,以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促进马铃薯种薯、草畜、冷凉蔬菜等优势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着力培育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到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增长5%,粮食总产量达到24万吨。

(一)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做优马铃薯产业以打造宁夏种薯产业第一县(区)为目标,以种薯脱毒化和品种专用化为突破口,建成种薯推广、淀粉加工和早熟外销三大马铃薯品种生产基地。建立健全马铃薯淀粉优质专用品种繁育推广体系。鼓励支持不同层次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和中介组织的发展,增强加工、流通对马铃薯生产的带动力,促进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不断推动本区马铃薯产业的协调、健康、快速发展。至2020年,全区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左右。

做精冷凉蔬菜产业以打造宁南山区冷凉蔬菜第一县(区)为目标,到2020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8万亩左右,实现产值20亿元。形成官厅头营、中河彭堡2个冷凉蔬菜种植产业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优化和丰富产品品种结构。建立供应、销售为一体的物流模式。

做强草畜养殖产业大力推行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从政策、税收、土地等方面加强草畜产业扶持力度,新建北京万家灯火公司万头肉牛和澳门澳华牧业公司10万只肉羊等规模化养殖园区10个,建成500头肉牛养殖园区60个,优质牧草种植达到46万亩,到2020年,肉牛、肉羊饲养量分别达到35万头和110万只。

做好循环休闲农业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土地集约经营。减少农药使用,减少化肥投入,实施病虫害的集中防治,减少农业的污染,保障绿色品质。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建设冷凉蔬菜观光基地、现代农博园、水上游乐园等,重点打造固原国家闫堡农业公园,促进休闲农业融合发展。发展合作新型经营主体,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促进农民增收。

做特林下经济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权有序流转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和林荫空间优势,积极组织开展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可持续经营,努力发展林下经济。以林药种植、林禽和林蜂养殖和森林景观利用为重点,到2020年,建成5个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2万亩,林下生态养殖10万只,培育扶持龙头企业5家,实现产值2亿元。

(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落实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农业示范园、科技示范园、大学生创业园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动草畜、马铃薯、冷凉蔬菜、设施农业、小秋杂粮、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集中开展品种选育改良、节水灌溉、高效种养、病虫害防控、加工贮运等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实体和开展有偿服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推广。

(三)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稳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构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为骨干,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各类社会化服务为保障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大力培育职业农民。鼓励农民通过合作和联合的方式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村企互动的产销对接模式,创建农业产业化基地,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到2020年,全区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20家,新型经营主体达125家。

(四)健全综合配套体系

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壮大农产品物流业,基本建成以农业生产资料、农民生活资料和农产品销售为主三级(区、乡、村)专业市场+物流平台+物流信息网络,力争到2020年,培育1-2家辐射西北地区,收入过亿元的大型知名第三方现代农业物流企业。

打造农产品品牌。认真执行国家、自治区级名牌农产品标准,抓好农产品质量认证,打造冷凉蔬菜、牛羊肉、小杂粮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到2020年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分别达100个以上,新创自治区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5个以上。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节水灌溉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适宜山区作业微型多功能耕作机。到2020年,全区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抓好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识,推动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健全病虫防治、疫病防疫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区、镇、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建立农产品信息化平台。建立农副产品价格预警制度,设立农副产品供求信息采集点,完善健全数据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优化产业结构。

做好农民培训服务。深入开展农民增收教育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骨干农户。

专栏4  农业重点工程

1、马铃薯产业建设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心6000㎡,新建马铃薯生产基地、马铃薯保鲜贮运基地、节水灌溉示范基地、马铃薯机械化作业核心示范基地、循环利用技术示范基地、马铃薯精深加工基地和马铃薯优良品种展示基地。

2、冷凉蔬菜产业建设万亩冷凉蔬菜基地4个,千亩冷凉蔬菜基地8个,开展设施温室改造,新建绿色有机蔬菜标准园、蔬菜保鲜预冷库和蔬菜育苗中心。

3、肉牛产业发展开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发展5-49头肉牛规模养殖示范户1万户,培育50-299头肉牛养殖家庭牧场100家,新发展3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50个;开展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新建30平方米黄牛冷配改良点20座,以“见犊补母”方式补贴基础母牛5万头(每年1万头),引进良种基础母牛1万头,建设良种母牛信息管理平台1个。

4、肉羊产业发展开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发展30-200只肉羊养殖户1万户,培育200-500肉羊养殖家庭牧场100家,1000只以上肉羊养殖场30个;引进良种肉用种公羊200只,基础母羊繁育扩群100000只;建立黑山羊饲养基地150亩,引进黑山羊新品种,饲养黑山羊2000只。

5、优质牧草地基建设新建优质牧草种子繁育基地1万亩,苜蓿集中连片示范种植10万亩,规模化种植40万亩;完成青贮玉米示范推广20万亩,优质牧草新技术示范推广10万亩,新建饲草料加工厂1个;新建饲草料加工厂1家,完成玉米青贮25万吨,完成包膜青贮5万吨。

6、林下经济建设项目在地势平缓、立地条件较好的林区套种以黄芪、柴胡、板蓝根、金银花等为主的中药材2万亩,发展生态鸡、野猪、梅花鹿等林下养殖10万只。

7、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流转土地20000亩,建设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一处,实现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

8、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建设现代化农业综合示范园2个,面积3000亩。其中:建设现代化智能连栋温室4座,高标准日光温室986栋,主要生产绿色有机瓜果类蔬菜。

二、着力发展新型工业

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工业园区集聚效应,以清水河工业园区和圆德慈善产业园为载体,以新能源、轻工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为引领,加快发展马铃薯加工、中药材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工业,适度发展盐化工产业,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做强总量,着力打造亿元级新能源产业以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五优一新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提升产品竞争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现代新型工业体系。到202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3亿元,年均增长10%。全区规上企业达到35家、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家。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60家,实现产值15亿元。

(一)突出工业园区集聚效应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借助盐化工产业园、西兰银物流园、轻工产业园的现有承载能力,筛选包装一批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大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区内外企业家入园创业。提升清水河工业园区、圆德慈善产业园及轻工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努力适应大企业、大投资、大产出的承载需要,把园区建成项目投资的集聚地、经济发展的新载体、城市化进程的助推器、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

清水河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中型污水处理厂1座、中型封闭式垃圾中转站1座及供暖设施。重点发展农副产品资源精深加工、现代商贸物流和仓储配送、汽车销售与服务。

圆德慈善产业园。扩建长城梁区,配套完善冬至河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中型污水处理厂1座,中型封闭式垃圾中转站1座及供暖设施。重点发展机械加工、新型材料生产、农副产品深加工、盐化工园区下游产品等适合城郊发展的项目。

(二)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依托丰富的优势特色产品资源,重点发展马铃薯加工、中药材加工等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通过项目建设、技术改造、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对优势产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促进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打造产值过30亿元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马铃薯加工。全面实行资源优势整合,对规模在1万吨/年以下的淀粉加工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对1万吨/年以上的实行优势组合,组建企业集团,全面提升马铃薯淀粉加工能力和水平,按照一园(区)一企业集团、一集团一提升的方式,运用国际先进设备和技术改造现有企业,实现资金、人才、设备的高度集中,打造固原绿色马铃薯产业品牌,力争2020年末马铃薯加工业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

中药材加工。依托六盘山区得天独厚的中药材资源优势,以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中药材提取、中药饮片为重点,加快产品研发生产,推进企业加快升级改造,加快中药、保健等产品生产加工发展,积极推行种植基地GAP认证和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支持六盘山药业及明德中药饮片公司等企业与国内知名医药企业合作,提升中药材加工水平,延伸产品链条,把原州区打造成宁夏南部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和应用实训进修基地。

(三)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能源。重点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沼气发电,积极推进煤层气开发,逐步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重点建设张易、彭堡、寨科等风力发电项目和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到2020年,使全区风电发电规模达到5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装机达到20万千瓦以上。

新材料。集中精力培育壮大光伏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特种合金材料和非金属材料,推进铝镁合金和终端铝镁制品生产,鼓励和支持开发高性能铝镁合金材料生产技术,发展汽车、船舶用铝镁合金及建筑型材、食品、医药包装用铝镁产品。积极开发多晶硅切片及电池、薄膜电池、太阳能光伏玻璃等产品。

制造业。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装备、电动自行车、专用设备及零部件制造、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和关键基础件。配合风电项目建设的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以及配套机械加工等装备制造企业,鼓励已初具加工能力的制造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生产加工水平,扩大固原邦德电动车厂、鑫诚防盗门厂等企业的生产规模,在农机修配、加工改型方面实现突破。加快招商引资,引进太阳能热水器等民用设备。

(四)适度发展盐化工产业

依托丰富的岩盐、煤炭、石灰岩等资源优势,以氯化钠(固体盐和卤盐)为基本原料,重点发展以烧碱、纯碱、电石乙炔、聚氯乙烯树脂、煤炭初级加工产品五大系列为主导产业的盐化工紧密产品链,并向下游延伸生产甲烷氯化物、环氧丙烷、TDIMDI、氯乙酸、氯化高聚合物、氧化铝、氯化磷等多种重要化工品。

专栏5  工业重点工程

1、清水河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项目。分办公、后勤保障、科技孵化、生产加工和仓储五个功能区,规划用地700亩,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

2、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引进年产脱水蔬菜1万吨及年外销蔬菜2万吨的企业4家,马铃薯深加工企业4家,牛羊肉加工厂1家,配套建设水、电、路及绿化等附属设施。

3、枸杞深加工项目。建设年深加工枸杞干果1000吨,以及派生产品枸杞咖啡、枸杞精粉冲剂、枸杞奶茶、枸杞速溶茶等产品生产所需配套的厂房、道路、水、电、蒸汽、环境保护、交通运输设施。

4、马铃薯薯片薯条加工及全粉生产项目。新建年产5000吨马铃薯薯片、薯条、全粉生产线,加工转化鲜薯10万吨。

5、脱水蔬菜深加工项目。建设年产5000吨叶菜类脱水蔬菜加工生产线。

6、牛羊肉深加工项目。建设牛羊肉屠宰加工生产线,包括牛羊的屠宰加工、骨髓综合加工、脏器综合加工、血液提取生物激素等技术。

7、华电新能源300MW风力发电项目。安装150台单机容量2000kW风电机组和150台箱式变压器,新建1座330kV升压站,架设15回35kV集电线路。

8、光伏发电站建设。新建年发电量为5575万KWH的太阳能发电站。

9、装备制造及农业机械加工项目。开设光伏、风力发电设备设施制造和生产、农用机械设备加工生产线。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顺应消费结构升级换代、消费需求多元化发展趋势,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积极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力争到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1亿元,年均增长8%

(一)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

作为绿色发展、开放带动、扶贫开发等战略的重要着力点,把旅游业放在带动原州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到2020年,全区实现接待游客总人数达到150万人次以上,旅游业总收入达到9亿元以上,旅游创收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以上,旅游业成为原州区支柱产业,约18%以上的当地居民直接间接受益于旅游业,旅游在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

树立全域旅游的全新理念。以打造全域旅游为发展方向,以全景化建设、全时化消费、全产业融合、全民化共享为基本要求,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避暑休闲为主线,以转型升级为重点,以开放创新为动力,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实施沈家河乡村旅游度假区、须弥山石窟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程,全力打造生态旅游、避暑休闲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等特色旅游品牌,形成要素齐全、功能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创建宁夏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积极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倾力打造六盘山旅游金字品牌,筑牢丝路古韵,清凉世界的旅游形象,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旅游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使旅游业成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到2030年,基本建成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区)。

优先发展文化旅游观光。依托国家级六盘山扶贫旅游示范区生态环境优势,突出避暑休闲主题,发展清凉度假游,打造高原绿岛清凉世界旅游品牌;活化历史人文资源,加快须弥山石窟景区、开城安西王府发掘遗址景区、战国秦长城景区及固原古城景区等开发建设,发展古迹揽胜游,进一步提升固原人文旅游的国内外影响力;进一步挖掘原州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生态游,打造青石嘴红军长征战斗纪念碑等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充分利用丝路文化,加快固原文化产业城等项目建设,积极申请古丝绸之路文化遗产。

积极发展乡村度假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大力支持农户和社会力量围绕景区景点和城镇周边,建设一批田园意蕴充盈、服务特色突出、建筑风格各异、活动内容丰富的星级农家乐和农家宾馆。推广农庄变景区、农家变客房、(农副)产品变(旅游)商品、农民变导游的乡村旅游模式,引导并支持社会力量开发一批乡村旅游景区(点),力争到2020年,建成5个乡村旅游特色村,60家三星级以上农家乐。积极开发自驾游、健康游、商务游等新业态,大力发展研学考察、户外运动、婚庆度假、工业旅游等特色旅游。

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坚持重点布局、串点成线、联线成面的原则,加强统筹全区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景观资源,实施景区联动、优势互补,开展全域一体综合开发,着力构建三山一水双沟四城区为组团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专栏6  “三山一水双沟四城区”为组团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山”:须弥山、禅塔山、东岳山。须弥山,开发沿线历史古迹、生态景观、沟谷洞穴、丹霞地貌等资源,加快发展以古丝路文明为内容的特色文化旅游,再造神秘须弥山文化旅游新板块。禅塔山,开发集生态、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丹霞旅游胜地,北接须弥山,南通火石寨。东岳山,开发以关陇文化、宗教文化、生态休闲为内容的地域文化旅游。

“一水”:清水河。发展以湖泊湿地、古城观光、体育休闲、养生锻炼为载体的休闲观光旅游,全力将清水河打造成为流经固原山城的秀美画廊、城市精魂。

“双沟”:叠叠沟、水沟。力争用3—5年时间,将之建成大六盘文化旅游经济圈富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双沟”。

“四城区”:老城区、新区、西南新区、开发区。老城区重点发展都市休闲、商务会展、餐饮住宿、演艺娱乐、网络创意等业态,将之建设成为宁夏南部重要的区域性商务会展中心、体育运动休闲中心和陕甘宁革命老区富具魅力的特色文化示范区和宁南文化旅游休闲消费集中区;新区重点发展教育科技、公共文化、休闲观光等业态,集中打造宁南政治文化中心;西南新区、开发区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演艺娱乐等业态,集中建设一批大型文化旅游综合体,打造六盘山区现代文化中心。


专栏7  旅游重点工程

1、开城遗址揭露展示及博物馆建设。设立展览区、仿蒙习俗住所、娱乐区、信息服务区、回廊、车辆停放区及成吉思汗和蒙元祭祖台。总面积9200平方米。

2、禅塔山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建设规模6000公顷,建设山门1座、停车场5处、标识牌200个、度假村1处、森林小木屋50个、景区水源1处、环保厕所3处、垃圾处理装置1个。

3、西海子生态旅游文化园。规划范围2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大店古街农家乐餐饮区、家庭农场采摘区、西海子高峡平湖观光区、八道沟疗养区、冲浪(冬季滑雪)文体娱乐区和冰沟原始森林体验区6个功能区。

4、须弥山景区提升工程项目。重点打造序景区、丝路风情体验区、黄铎堡古军事文化体验区、羊圈堡风情区、须弥世界景区、须弥山石窟文物保护区、佛教文化博物馆、须弥佛学院、须弥素斋餐饮中心、须弥湖休闲自驾游度假区和禅塔山生态保育区11大功能区。

5、西海子旅游景区开发。开发建设西海子旅游景区,建成集避暑、旅游、休闲于一身的旅游景点。

6、东海子(朝那湫)生态休闲旅游文化园。规划范围3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亲水设施区、度假酒店区、农业体验区、农家乐、露营区和文化管理区等。

7、大营城旅游开发项目。项目占地22.5亩,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原城墙复原和原城内建筑复原,开展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标识牌、环保厕所及垃圾处理等工程建设,同时改造当地居民房屋等。

8、云雾山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建设云雾山森林公园,依托云雾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休闲度假生态旅游,配套建设游客服务区、娱乐区和农家乐,同时改造当地居民房屋,使其成为集文化、休闲、运动、旅游、商业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

(二)创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以促进服务业与农业、工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细化专业分工,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中高端延伸发展。

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通道建设。重点推进宝中铁路二线,固原火车站客货站改建、固原六盘山机场二期扩建、银昆高速固原过境段(南坪高寨塬)等项目建设,善交通基础设施,构建区域性公路+铁路+航空多项式联运枢纽。加快物流园区和物流体系建设。强化西兰银综合物流园区、清水河物流园区、火车站货运物流园区、盐化工物流园区建设,扶持建设一批区域化、专业化的批发交易市场和物流配送系统,发展完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重点培育规模化的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实施物流快递下乡工程,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向双向购销、物品配送、质量追溯的物流连锁超市转型,培育和构建全覆盖、多层次、多功能的城乡商贸物流服务体系。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力实施互联网+物流业行动计划,推行有形的物流园区+无形的物流电商新模式,建设原州区信息发布与交易中心和农产品信息收集中心,提升物流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搭建六盘山电子商务门户平台,每年培育壮大2—3家本地电商企业,实现蔬菜、小杂粮、旅游商品等产品的线上交易。到2020年,培育1个电商孵化园,实现乡镇、行政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全覆盖。把原州区打造成宁南地区重要的物流节点和商贸物流重区。

金融服务业。优化金融组织生态环境。积极争取区内外银行、保险公司、证券机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原州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金融创新,搭建中小微金融服务平台,努力缓解中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瓶颈。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在乡村增设基层网点和分支机构,密布ATM机、POS机等结算设备,实现金融基本服务对乡镇的全覆盖。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采用知识产权、仓单、商铺经营权、商业信用保险单等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质押、贷款。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

节庆会展业。拓展会展资源,壮大市场主体,培育品牌展会,积极探索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会展业发展模式,办好六盘山冷凉蔬菜节、须弥山石窟文化旅游节、房车展和贸易洽谈会、投资洽谈会、商品展销会等各种节庆展会,带动旅游、购物、住宿、餐饮、交通等服务业健康发展。

信息服务业。全面提高传统产业信息化水平,发挥六盘山热电厂等企业推进信息技术深化应用的示范作用,加快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和企业管理系统及资源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工程应用,全面推进固原经济技术开发区信息化建设、煤炭工业信息技术应用、原材料工业信息化建设,努力推广消费工业信息技术应用,提升电力工业信息化水平。稳步推进网络增值服务,加快发展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文化娱乐、新闻、体育等为主体的网络服务业以及以系统设计、硬件设备、软件平台、信息资源开发为主体的计算机应用服务业。

(三)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以信息化、网络化、便利化为导向,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商贸住宿餐饮业。发展特许经营、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模式,调整商业结构、丰富产业业态。培育大众住宿餐饮品牌和商务快捷酒店,鼓励发展中高端星级酒店,促进住宿餐饮业连锁化、网络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开展食品认证,创建地方餐饮标准体系并加以评星,将菜品标准化,实现菜品生产工业化,推进地方餐饮产业化。构建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着力抓好农贸市场、标准化菜市场、菜篮子连锁超市、农超对接等民生工程。

房地产业。提升住宅开发品质,加快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老城区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步伐,全力提升城市形象。加强宣传促销,实行优惠贷款政策,加大对自住性住房和改善型住房消费以及外来群体购房置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进城购房,对购房农民实行户口转换,并享有与普通市民同等的接受基本公共服务等的权利,对其自愿退出宅基地及其房屋,政府给予适当的购房补贴。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调整房地产开发结构,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地产、绿色生态地产、养老养生地产、教育地产、园区地产等。

城乡社区服务业。加快构建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医疗服务等社区便民服务业体系,大力推进社区双进三便民一推农超对接等工程,打造“51015”商业生活服务圈,优先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市场等基本业态,重点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托幼、病患陪护等基本服务,鼓励发展家庭教育、心理咨询、母婴护理等特色服务。加快推进农村服务业发展,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现代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工程,构建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渠道,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专栏8  服务业重点工程

1、农副产品产业物流园建设。建设12800平方米农副产品加工交易中心,6480平方米冷藏、仓储中心。

2、固原市马铃薯特色农产品出口物流港(交易中心)建设。新建农产品交易商铺、保鲜冷藏库、检测中心、加工包装车间、交易大棚等51895㎡,完善配电系统、水源工程及其它配套工程围墙、隔断、场区道路工程等。购置螺杆式压缩机、蒸发式冷凝器、冷藏运输车辆、分级包装、计量包装等设备130台套。

3、三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项目。建设集农副产品批发、销售、商铺开发为一体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总面积18000平方米11栋商铺)。

4、通用航空器展销中心建设。建设通用航空器展销中心,展销大厅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纯进口销售成机起步,订单式采购,小范围代理出售,依托通用飞机组装厂、维修厂,开展售后服务。

5、固原市原州区二手车交易市场。新建占地500亩,集车辆销售、检测、评估、装饰、维修与保养于一体的大型车辆交易市场。

6、综合服务汽车城建设。建设占地500亩,集汽车销售、维修、美容等综合服务为一体的汽车城。

7、五金机电城建设项目。建设4万平方米的五金机电销售市场。

四、全力争取项目资金

投资是助推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要坚定不移地抓好项目投资工作,夯实发展基础。

增加有效投资。结合原州区实际,契合市场主体,对标国家政策导向,争取实施一批投资有效益、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的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功能,探索实施PPP模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旧城改造、市政设施、民办教育、民办医疗、社会化养老服务等领域,激活民间投资。

抓好项目建设。建立项目责任清单,继续落实领导干部项目包抓责任制。对谋划的7455十三五项目,要再研究、再论证、再完善,在此基础上梳理编制近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并加强主动对接,争取80%以上的项目列入国家和区、市项目盘子。

第四章 坚持改革开放

为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注入新的活力


对标中央和区、市出台的改革方案,及时跟进配套措施,向改革开放要动力、要活力,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脱贫攻坚进程、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在放权上求实效,在监管上求创新,在服务上求提升,把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向深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工作,建设服务型政府、效能政府,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快完善原州区投融资平台功能,支持投融资平台加强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合作,深化新型城镇化、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方面的融资合作,不断加大政策性资金对固定资产投资可持续增长的贡献力度,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生态环保、农林水利、市政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政府可通过投资补助、基金注资、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和扶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充分发挥社会资本项目建设和管理的能力,探索政企合作新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区政府与企业合作(PPP)机制,针对经营类、准经营类和公益类等不同的政府投资项目,探索实施政企合作的不同路径。

深化简政放权改革。提高政府效能,建立健全三个清单一站式服务,打通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的梗阻,推进作风建设新常态。继续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工作,出台文件取消、下放、调整、承接相关的行政审批事项,推动行政审批事项缩短和审批效率提高,及时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对行政审批事项和目录外审批事项开展清理工作,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区政务服务中心和各分厅办理,实行一门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对行政审批批后监督检查的方式、程序和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切实加强对行政审批的监督管理,逐步推行网上审批办理。努力建设行政审批事项设置科学、审批环节简单、行政成本低、投资环境优、企业负担轻、人民服务满意的简政放权示范区。

优化政府服务水平。健全重大事项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办事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通过互联网+政务,逐步构建实体政务大厅、网上办事大厅、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相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使审批更加简便,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多样化服务,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以透明高效的政府服务换取更具活力的市场和更强劲持久的发展动能,更好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努力解决谁来投怎么投的问题,着力打造运转高效的投融资平台,拓展规范、稳定、透明、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并通过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城乡发展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金融机构辐射乡村工程,逐步完善全区农村金融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试点开展三权抵押业务,扩大融资抵押范围,加快组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推进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探索建立合作性村级融资担保基金,加快全区马铃薯、冷凉蔬菜、草畜产业等重点农业风险防控基金筹备,用于增强种(养)殖企业(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促进全区农产品的健康稳定发展;加强对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进一步拓宽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特色园区和专业合作社的投融资渠道,带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农业人口进城落户,把原来在农村的宅基地退出来复垦为耕地,用农村的复垦指标通过占补平衡、增减挂钩置换城市、城镇的建设用地指标,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同时,结合十三五移民搬迁,成立农业经济综合服务中心(合作社),解决进城农民土地耕种问题。

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落实户籍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农民工社保、住房和子女就学等问题。依法规范农民工的劳动关系,切实保障农民工平等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障、职业安全等基本权益。创新社会帮扶机制,拓展同国家、自治区、固原市定点帮扶单位和福建等扶贫协作的广度和深度。积极稳妥推进文化、科技、教育、医疗、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根据社会功能定位,划分不同类别,实施不同的改革和管理政策,使城乡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构建区域协作格局

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抓住宁夏建设重大机遇,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

加快引进来走出去。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强化签约项目跟踪服务,大力实施引进央企入原、民企入原、外企入原三个入原行动计划,力争五年引进国内500强企业5家以上。进一步巩固经贸文化交流、闽宁对口协作等活动成果。鼓励特色餐饮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区外甚至境外开设分公司或建设产业基地。引导冷凉果蔬进入港澳及中东等地区,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

加强交流合作。采取柔性引才与刚性引才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继续深化与江苏、北京、深圳等学校的教育交流合作,与上海长海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对口帮扶合作,积极互派人员交流学习。与部分区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科研合作机制,为提升产业科技含量提供技术支撑。

强化文化旅游合作。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建立与沿黄地区旅游市场的捆绑合作关系,加强与平凉崆峒山、会宁会师楼等周边毗邻景区合作,推行旅游联票销售,推动原州区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第五章 坚持协调发展

为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以固原市列入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为契机,依据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充分发挥原州区作为固原市核心区优势,按照集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基本要求,科学谋划城区、乡镇与村庄三级空间发展格局,加快旧城改造、中心镇、农村道路等建设步伐,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提高原州区空间利用效率和整体竞争能力。

一、加快核心区城镇体系建设

(一)提升城区发展水平

配合固原市政府加大对城区的改造升级,推动老城区、新区、西南新区3个城市功能片区合理分工,更新城区发展功能,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区风貌改造,改善城区发展环境,实现产城融合,切实增强原州区对周边的吸引力和服务能力。到十三五末,中心城区人口达到约34万人,城区建设用地面积39.1平方公里,城区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城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自治区卫生城市和双拥模范城市建设为目标,积极配合固原市,重点实施城市道路、供水、管网、公园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展主次干道和断头道路畅通工程、综合管沟建设和绿化美化为主的景观改造工程,完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国家试点,完善城区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用水系统。

城区风貌改造。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工程。老城区要着力规划改造建设特色商业街、商务区和住宅区,使之成为辐射周边的区域性商业中心。落实城区属地管理的主体责任,重点实施古雁街道、南关街道、北塬街道和开城、官厅实施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项目。城市建筑和文化要突出山城特色古城特色,按照绿色低碳的要求致力于城市环境建设。加大城市卫生环境建设与管理力度,建设一批星级公厕,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旅游城市和西部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城市,使城区因丝路古城而蜚声海内外。

努力打造绿色城区: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区发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推进节水、节地、节能、节材和环保城镇建设,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进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控制总量,提高效率,推动分布式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的多元化和规模化应用,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大力推广绿色建材,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改善城区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倡导绿色出行。完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加强城镇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实施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地下管网改造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二)培育特色小城镇

特色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要以区域增长极的培育为重点,与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战略相结合,在城镇功能上,形成功能互补又各具产业特色的城镇,着力打造以三营小城镇、黄铎堡旅游小城镇、张易商贸物流小城镇等为重点的小城镇。按照产城融合的原则,进一步促进其特色农业、加工制造业、商贸流通及旅游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完善建制镇功能,增强小城镇建设的经济基础与发展动力,推进城乡共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要素配置和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每年提升改造1-2个特色小城镇。按照现代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坚持紧凑集约、绿色高效的发展原则,促进资源向中心镇配置,不断增强中心镇集聚发展能力,提升各城镇的内在品质,提高人口集聚能力,促进人口向重点城镇集聚。

(三)建设美丽乡村

专栏9 中心镇发展规划
乡镇现状“十三五”发展规划(人、平方公里)
名称(人、平方公里)

镇区常住人口建成区面积镇区常住人口建成区面积产业发展定位建筑风格市政工程
三营镇200003300004.5商贸流通明清集中供热、污水处理
黄铎堡35000.58100001.5旅游型汉唐供排水
头营镇22000.5100001.5铸造、酿酒、农副产品不限供排水
彭堡镇20000.4260000.9农业经济、商贸经济不限供排水
张易镇24000.6100001.5建材、马铃薯为主商贸型不限供排水
开城镇2650170001.01商贸旅游型不限供排水

对全区零散分布村庄进行调整,加快乡村生产要素和人口向自然条件好、沿路、沿河村点集中,实施一批美丽乡村建设专项工程,每年重点打造4-5个美丽乡村,五年改造危房14595户。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新建改建乡村143公里,村组道路(新、改建)387公里,联户道路470公里,生产道路838公里,自来水入户改造提升29173户,机井建设113眼,高标准农田建设72966亩,节水灌溉84881亩,动力电入户改造335公里。继续推进主干道路大整治大绿化工程,开展城乡环境脏乱差治理活动,逐步推行农村垃圾村收集、镇(乡)运输、区处理的村容村貌管理新模式,实现村庄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风尚美,为农民建设美丽幸福家园。

专栏10  城乡建设重点工程

1、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37个片区,改造住户32860户,改造面积485.24万平方米。

2、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固原市餐厨垃圾处理工程、道路及人行道改造、原州区农副产品、活禽交易、粮油市场及二商业街北段改造项目,新建垃圾中转站、公厕、小型停车场、集中供热站、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天然气户户通和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3、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三营、头营、张易、黄铎堡、彭堡、开城、寨科等乡镇继续开展小城镇建设,主要进行城镇道路、排水、人行道硬化、绿化、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

4、美丽村庄建设。每年建设4个美丽村庄,进行道路、排水、给水、环境整治、绿化、亮化等。

5、公园绿地。新建东岳山及延伸段森林公园、九龙山森林公园和中庄河森林公园。

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发展思路,突出以提高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为重点,不断增强交通、水利、信息、能源等基础保障能力,努力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

完善空港、铁路、公路三位一体的交通运输网络,不断提高道路等级,改善车辆通行条件,构建内外联通、乡村通畅、公交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网络格局,构筑空间发展整体框架。

航空方面。争取建设固原六盘山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提高机场飞行区等级条件,4C提高至4D。完善与银川、西安、上海重庆的航空枢纽航线,开通固原至北京、广州、乌鲁木齐等国内直飞航线,拓宽空中丝绸之路。

铁路方面。争取实施宝中铁路二线,固原火车站客货站改建项目,贯通固原至银川、石嘴山的城际铁路,争取实施原州区至庆阳铁路,接入银西高铁的客运线路,争取实施固原至兰州的高铁项目,实现固原到银川、西安、兰州三市的便捷网络。

公路方面。五纵五横的公路网络体系,争取建设(改造)固原-王洼-庆阳高速联络线和G85银川昆明公路中原州区高台-彭阳县高寨2条高速公路,S101线原州段、三营-须弥山、三营-寨科3条一级公路,9条(县道)二级公路,37(乡道)三级公路,118座漫水桥,形成各乡镇到市区一小时交通圈滨河路与旅游道路,实施沿清水河、东至河两条支流产业核心区为主的滨河路建设和绿化亮化工程,修建连通东马厂、水沟林场、西海子、叠叠沟、马东山、须弥山等主要旅游景点、旅游支线道路建设。

专栏11  道路交通设施重点工程

一、航空

1、固原机场扩建工程。配合协调扩建固原机场,新建3个机位站坪,新建5个机位停机坪19760平方米,新建联络道211米,开通固原至广州、至乌鲁木齐等国内直飞航线。

二、铁路

2、宝中线新增第二线及固原火车客货站改扩建项目。配合协调第二线基本走行既有线右侧,新建正线长度431 公里,其中固原段102公里,开站24处。

3、固原至庆阳高铁。配合协调建设高速铁路250公里。

4、固原至兰州高铁。配合协调建设固原至兰州高速铁路340公里。

5、石嘴山至固原城际轻轨项目。配合协调建设,线路全长410公里,中宁南至固原段长190公里。

三、公路

6、固原-王洼-庆阳高速联络线。配合协调建设固原至王洼-庆阳高速铁路、公路联通线。

7、固原-泾源六盘山镇-平凉-庆阳高铁。配合协调建设固原-泾源六盘山镇-平凉-庆阳高铁50公里。

8、G85银川—昆明公路原州高台至彭阳高寨段。配合协调建设全长112公里,高速公路24.5m,沥青混凝土路面。

9、一级公路。寨科经炭山至潘家堡公路、S101线固原段、G309中河至固原段共升级改造一级沥青路145公里。

10、二级公路。升级改造寨科经三营至须弥山公路(S311)、寨科经固原经张易至隆德公路(S203线)、固原沿西山畔公路、中河至海原公路、高红至孙家河沿东山畔公路、程儿山沿沈家河至西大路公路、官厅关堡台至头营公路等二级公路。

(二)稳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目标,深化治水用水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统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推进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粗放用水向集约用水转变,以水安全保障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安全。十三五期间,重点争取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促进原州区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开发与保护并重,保障水资源安全。统筹开展水资源调控、节水、供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防洪抗旱、水环境、水生态等工程建设。加快建设清水河及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争取实施六盘山水资源高效利用等重点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扬黄灌区现代化改造与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等重点工程。因地制宜建设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加强饮水水源地保护,严格控制水功能区排污总量,水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因地制宜恢复和建设城乡水域,基本建立起较完善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新建张易上滩、河川乔家沟、杨忠堡等重点水库水源工程20座,完成沈家河、寺口子等重点水库提升改造工程。完成大营河、双井子沟等4个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治理河道58.5公里,完成山洪沟治理工程48处,治理沟道500公里。完成里沟、宋洼等9处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8平方公里,完成坡改梯10万亩,新建北洼等17座骨干坝,财沟湾等15座中小型淤地坝,完成骨干坝、淤地坝维修工程98处。完成固原东部农村饮水重点工程、十一泵站后安全饮水工程等35处农村安全改造提升工程。

开源与节流并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严格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全面推进农业节水。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国土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节水项目建设,配套完善量水设施。深入推进工业节水。设定工业项目水耗准入门槛,严控高耗水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以生活节水为重点的服务业节水。推广普及节水器具,新建建筑全部采用节水器具,既有建筑加大更新改造力度。加大非常规水综合利用。再生水、苦咸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区域水资源利用计划。加大库坝窖池新建、加固改造建设力度,综合利用雨水资源。

新建固海扩灌南城拐子支泵站改造和引黄入固等引提水工程2处。完成西山畔贫困片带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12处,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万亩。新建马园、蒋河等高标准农田建设29处。

建设与管理并行,发挥水工程使用效益。强化水资源调配。健全水资源统一调配机制和取用水申报备案制度。加强用水管理,保障各行业均衡用水。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推进综合供水价格改革。探索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工业、服务业用水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水管事业单位改革。转换用人机制,因需设岗,按岗定薪,全面推行岗位聘用合同制管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加快建立岗位科学、分配合理、管理高效、富有活力的水管机制。

专栏12  供水安全保障重点工程

1、重点水源工程。新建杨忠堡、毛家台子、杨河等20座小型水库工程。

2、引水提水工程。重点开展固海扩灌南城拐子二级扬水泵站改造项目和引黄入固水利工程。

3、骨干坝、淤地坝维修工程。骨干坝、淤地坝维修工程98处。

4、骨干坝淤地坝工程。新建北洼等17座骨干坝和财沟湾等15座中小型淤地坝。

5、农村饮水安全改造提升工程。农村饮水安全改造提升工程35处。

(三)努力推进“智慧原州”建设

智慧原州建设为抓手,以建设信息消费试点县为支撑,着力推动三网融合发展,加快城乡信息网络拓展与升级,使网络宽带化。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使空间数据精准化。加快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建设,增强对各种公共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特色农业、物流、旅游等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信息系统在各部门的推广应用,使社会治理精细化。

增加和升级与全国光纤主干网接口,加强信息网络升级工程,推进光纤到户(FTTH),实现光纤网络覆盖城区和乡镇的政府部门、企业、家庭,同时对光纤线路建设难度大的偏远行政村实施无线宽带建设,使农村家庭4M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使农民也能享受到便捷的信息服务。推动4GWifi网络建设,加快城镇乡村公共热点区域的无线局域网覆盖,为群众提供便捷的上网服务。

应用共享平台、物联网接入平台,为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行业提供应用系统运行服务。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推进生产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推动电子商务和物联网在原州落地生根,创新并培育新型业态。借助信息化平台,在市场监管、环境监管、信用服务、应急保障、治安防控、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领域,建立完善相关信息服务体系。

专栏13  “智慧原州”重点建设项目

1、信息化网络建设及改造项。新建原州区综合性网络服务办公大楼,建设标准化网络服务中心机房,购置网络设备,升级系统软硬件;建设原州区电子监察系统、远程会议系统、远程应急指挥平台。

2、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安全和防火墙系统、网络容错系统、安全备份及灾难恢复系统建设,购置服务器和交换机,建设网络服务平台。

3、数字化城管信息化系统。在原州区新建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二级平台,进一步达到信息共享,加强城市管理。

4、社会化管理电子信息档案工程。建设养老服务云平台系统、平安联防安保云平台系统和原州区民生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

5、民生管理服务系统。建立人口管理、计生管理、党群管理、农村社保、社会事务、资源管理、经济管理、查询管理、村务公开、系统管理十个模块及相关管理应用系统。

(四)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

以提高电网负载和供电可靠性为目标,投资3.298亿元进行电网建设、改造等任务,不断完善供电网络。重点建设3110kv135kv变电站,增加变电站布点,提高配电网运行灵活性和可靠性。新建10kv线路20.48km,新建改造0.38v线路231.6km,促进基础电网逐步完善升级。到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3.17亿kwh,年均增长10.86%,网供负荷达到57.19亿MW,年均增长11.33%

第六章 坚持绿色发展

为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提供生态保障

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有机统一起来,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地、森林、草场、矿产资源,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矿产资源利用率,强化资源能源保障和节约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效和谐统一。

一、加快生态建设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美丽原州建设目标,坚持绿色发展,保护优先,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到202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0.6%以上,林木绿化率35%以上。

(一)林地建设

集中力量实施大规模绿化造林,全面推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林业优势特色产业培育等林业生态重点工程,沿清水河流域的东西两山“U”型区域,营造水源涵养林10万亩、水土保持林20万亩、农田防护林5万亩,培育林业产业12万亩,实施封山育林5万亩。加强森林培育,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实施退化防护林改造22万亩和中幼林抚育20万亩,补植补造16万亩,大幅度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推进枸杞、红梅杏、木本油料作物、林木种苗等林业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

(二)生态绿化建设

大力发展公共绿地,建设东岳山、中庄河、九龙山森林公园,加快东岳山延伸段和沈家河水库外缘区生态修复,高效培植主干通道绿化隔离带,形成分布合理、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的公共绿地体系。加快建成西海子、冬至河水源地、开城镇中庄水源地等3处湿地保护区和沈家河水库、青石峡水库、柯庄水库等3处湿地公园。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和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花园式单位创建活动。

(三)生态环境复育

加强清水河流域生态恢复和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实施森林资源管护面积127.8万亩,国家级公益林生态补偿61.47万亩。加快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森林资源管护防御能力,加大护林防火、禁牧封育力度,有效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加快建设峁头沟、大峁梁、共和等具有水土保持、高效生态经济、旅游观光功能三位一体的原州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

专栏14  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1、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实施森林资源管护127.8万亩、人工造林3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和中幼林抚育20万亩。

2、六盘山地区百万亩以油松为主的水源涵养人工林基地建设。在六盘山外围区人工营造以油松为主的水源涵养人工林5万亩。

3、退耕还林工程二期。在原州区境内生态移民迁出区、清水河两岸及25度以上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5.76万亩。

4、沈家河水库外缘区生态修复和景观绿化工程。在沈家河湿地外缘区实施荒山造林1.5万亩,对固胡路两侧实施造林绿化,绿化总长度16公里。

5、清水河流域防护林工程。在清水河流域的川塬区营造逐田防护林5万亩。

6、退化防护林改造项目。对原州区退化防护林进行改造,改造面积22万亩。

7、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植补造。补植补造16万亩。

8、特色经果林种植。在原州区河谷川道发展枸杞2万亩,在彭堡、头营种植以红梅杏为主的小杂果2万亩,建设以油用牡丹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5万亩,培育林木种苗3万亩。

二、强化环境治理

积极配合固原市环境保护部门,按照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整治、强化监管的工作思路,强化污染物减排,防范环境风险,改善环境质量。严格将CODSO2、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控制在市下达的基数内。到2020年,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100%,主要干流水质总体稳定在类,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满足II级以上天数达到300天以上,使原州的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空气更清新。

(一)加强水资源保护

以清水河、葫芦河、茹河等主干河流水环境为重点,合理规划建设饮用水源地和出境水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立长效监控体系,确保水质安全和水生态系统健康。加快建设水源涵养林、生态林、取水口保护工程,不断加大城镇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全力推进城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和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加快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因地制宜建设乡镇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努力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90%左右。妥善处置污水处理厂污泥,实施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着力推进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理系统工程建设,继续加强工业污水整治,改善重污染企业污水处理系统,确保企业污水达标排放。

(二)强化大气污染防治

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强燃煤锅炉废气污染治理,大力推广清洁燃煤,提升工业窑炉废气治理水平。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加快排放超标车淘汰更新。加强餐馆及摊贩油烟排放治理。严格控制建筑工地、道路交通等城市扬尘污染。开展大气环境质量预测预报工作,建立预测预报预警发布、联席会议指挥调度、目标考核定量监控和舆论监督、公众参与制度,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完善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控制复合型大气污染,确保优良天气稳步增加。继续加强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施工噪声等声环境治理。

(三)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拆除危旧土围墙、旧院落,清除垃圾,常住人口在50户以上的自然村建垃圾处理场1处,对垃圾定期清运焚烧填埋处理。统一设计,每户扶持建卫生厕所1个,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台。在生态移民村和居住相对集中的连片贫困村扶持农户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在村主干道、村部、学校、人口居住密集区安装太阳能。加快对村庄荒山、坡地、河道、房前屋后的绿化,推动美丽村庄建设步伐。

(四)强化固废及危化废弃物综合处理

动城市垃圾处置场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和乡镇垃圾收运系统建设,积极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确保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加强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强化危险化学品风险管理、土壤治理与修复和辐射放射污染防治。

(五)构建环保预防体系

深入推行环保无优惠政策,更加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提高环境准入标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推行绿色信贷,稳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加强对重点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测与风险控制。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环保社会约束和监督机制。全面推行城乡污水、垃圾收费制度。

专栏15  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1、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完成里沟、宋洼等9处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2、中小河流治理。完成大营河、双井子沟等4个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治理河道58.5公里。

3、山洪灾害防治工程。闫家墩沟道、吴庄沟、黑城沟等山洪沟治理工程48处,治理沟道500公里。

4、水生态治理项目。新建沈家河水库等3项水生态保护工程。

5、乡村环境整治项目。开展中河乡5个村、河川6个村、炭山等8个村和张易6个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工程。

6、原州区4个养殖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项目。对养殖产生畜禽粪便进行环保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新安装防尘围板,增添机械设备,进行场地硬化建设,新建车间、厂房等建筑,达到年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

三、节约利用资源

积极制定鼓励节能降耗与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法规,倡导清洁生产,探索资源循环利用、消耗减量的有效方法,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有效降低能耗、水耗、物耗水平。力争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5%,万元GDP用水量达到50m³

(一)深入开展节能降耗

强化技术导向作用,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合理抑制高耗能产业的过快增长,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科学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加快实施热电联产余热综合利用和农村沼气能源工程,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广泛推广和应用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节能节柴新技术,切实推进城区天然气管网合理布局并稳步向乡镇集镇拓展。积极推行市场能耗准入标准和技术标准,加快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落实节能标示制度。推动节能新技术应用。加大节能目标任务督查和考核力度。

(二)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继续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保证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稳定。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复垦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工程,加快空心村、砖瓦窑等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和工矿废弃地整治复垦,不断增加建设备用地。坚持在不破坏土地生态环境前提下,适度开发宜农后备资源。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思路,科学配置城镇工矿用地。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利用荒山、荒沟、荒滩和荒坡地。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稳定在150.4万亩左右。

(三)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

全面加强水资源的综合规划和科学管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综合利用。控制高耗水产业发展,依法淘汰高耗水行业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产品,推广高效工业节水和循环利用技术,减少结构性耗水。充分利用地表水,遏制超采地下水,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加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和再生利用体系建设,提高中水利用率。推行阶梯式水价和季节性水价,促进节约生活用水。加快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四)加大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在不断加大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努力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改进开采技术和工艺,发展绿色矿业,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加大矿产资源开采中共生、伴生矿综合利用量。健全采矿权有偿出让制度。完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尾矿渣综合利用。推进企业生产内部工艺之间的能源梯级利用和物料循环利用,推动产业循环式发展。加快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专栏16  资源集约利用重点工程

1、废旧物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年回收废旧物资100万吨,在彭堡石碑村建设总建筑面积为2000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8栋,仓储库房4栋,占地200亩。

2、农村能源建设。安置太阳能热水器7500台,节能采暖炉5000台,新建农村户用光电互补发电机组15000组,农村户用新型采暖炉150.8万平方米,农村乡村清洁工程180处,县级农村能源服务中心1处,扩建农村能源乡村服务网点120处,在原州区各乡镇(重点在各移民安置区)安装16管太阳能热水器6000台和节能采暖炉1500台。

3、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完成西山畔贫困片带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等高效节水灌溉12处,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5万亩。

4、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新建马园、蒋河等高标准农田29处。

第七章 坚持共享发展

为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筑牢民生底线

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制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和供给方式,推进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基本服务均衡化。

一、实施创业就业计划

紧紧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形成创业培训、创业政策、创业孵化、创业服务四位一体的创业工作新格局,把扩大创业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着力建立完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体制,努力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城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600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8万人以上。十三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实现转移就业34万人,工资性收入达到50亿元。

提升创业就业能力。落实《原州区劳动力技能培训专题规划》,35岁以下劳动力为重点,整合各部门(单位)培训资源,根据城乡差异、村级主体经济差别,加快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建设,大力开展城乡劳动力素质提升培训工程,在农村开展以农艺工、建筑施工、工程机械操作、电焊电工、烹饪等为主的技能培训,在城镇开展以家政、养老服务、宾馆餐饮服务员、电子商务等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打造出具有原州特色的就业创业品牌。十三五期间培训3.8万人,确保3.25万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助推劳动者就业创业、增加收入。

完善创业就业体系建设原州区就业创业大厦,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商务会议室、培训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创业策划、管理咨询、技术支持、资金融通、人才培训、法律咨询等服务。规范原州区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原州区就业创业网站作用,建成微信信息发布平台,及时收集、整理、发布人力资源需求信息,将每月一次招聘会常态化,将原州区劳动就业服务大厅建成集信息发布、职业介绍、求职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人力资源市场,创新开展乡镇赶集式招聘会,逐步建立乡镇(街道)人力资源市场。到2020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有序、服务规范、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二、促进教育优先发展

以实现“9+3”12年免费教育为重点,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标准化,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科学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争取完成原州十七小、原州区职业高中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城镇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学生向城市集中所带来的学校容纳能力不足和大班额择校热问题。加强城镇中小学图书、教学仪器设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器材的配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大小规模学校及教学点经费保障水平,对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及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加快普通高中发展步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支持高中向城区集中,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扩大学前教育规模,采取多种形式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城乡开办幼儿园,不断提高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保障留守儿童入园,提高学前教育覆盖面;重视特殊教育发展,按照自治区《贯彻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要求,建立普惠和特殊政策相结合的资助体系。鼓励教师到农村从教,建立健全教师、校长轮岗交流制度,健全鼓励政策,继续落实固原市特岗教师计划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工作计划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计划,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实施贫困人口“3+9+3”15年免费教育。到2020年,实现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100%达标,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普通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职业教育扶贫工程,落实好国家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和固原市“9+3”中职免费计划,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确保未能被普通高中录取的初中毕业生均能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新建原州区职业中学、教师培训中心等职业教育设施,积极推进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围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强化职业中学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加大特色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专业建设力度,扩大应用型、技能型学生培养规模。

专栏17 教育事业重点工程

1、中小学建设。新建第九中学、第十七小学、第十九小学、第二十小学和第二十一小学

2、幼儿园建设。新建第十幼儿园(银平公路以南)、第十一幼儿园(东关北路)、第十二幼儿园(三里铺)、第十三幼儿园(博物馆后面)、第十四幼和农村幼儿园5所。

3、新建原州区职业中学项目。新建原州区职业中学,建筑面积34700万平方米,完善配套建设及设备配备等。

4、新建原州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进行设备仪器购置及附属设施建设。每年轮训教师5000人次。

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到2020年,人口老龄化的国情意识明显增强,关爱老年人的意识和老年人的自爱意识大幅提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三、促进卫生计生事业

深入推进健康原州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全面提升市民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到2020年,5岁儿童死亡率低于12‰,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以上,实现程度均达到100%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健全区、乡(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为重点,加大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实施区人民医院扩建和妇幼保健院迁建工程,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计生站)和村级卫生室建设工程,开展4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拆建和10个乡镇卫生院周转房新建项目,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点。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突出抓好突发性流行病的防控工作。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政府主导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推进政府举办医疗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管机制和补偿机制改革,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落实公立医院人事、运营管理等自主权,实现分级诊疗,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鼓励社会力量办医,构建多元化办医格局。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建立基本药物目录定期调整和更新机制,提高基本药物实际报销水平。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推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扩大公立医院改革成果,在乡镇卫生院全面推行先住院、后付费诊疗模式。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落实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好失独家庭人文关怀和困难帮扶,开展打击两非专项治理活动,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着力做好高危孕产妇的筛查诊治工作,全力保障孕产妇和婴儿的身体健康。加强优生优育、避孕节育、妇幼健康的咨询指导,落实免费的卫生计生服务项目。统筹解决好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专栏18  医疗卫生重点工程

1、原州区人民医院扩建。拆除并征用原州区保健所、区人民医院家属院及王府小吃餐饮楼以北住户,拆征面积约30亩,拆征后再新建业务用房36000㎡。

2、原州区中医院建设。选址新建中医业务楼15000平方米,其中:门诊楼5000平方米,住院楼8000平方米,医技综合楼2000平方米,配套附属设施(包括污水处理、环境硬化等)。

3、原州区第二人民医院建设。迁建三营中心卫生院,并更名为原州区第二人民医院,新建业务楼26000平方米,配套附属设施(包括污水处理、环境硬化等),并购置医疗设备。

4、乡镇卫生院建设。新建头营、开城卫生院业务用房3000平方米,配套附属设施(包括污水处理、环境硬化等)。

5、乡镇卫生院周转宿舍建设。新建11个乡镇卫生院(张易、寨科、头营、彭堡、河川、开城、三营、官厅、炭山、中河、黄铎堡)和两个分院(官厅、头营),周转宿舍房3500,35/套,购置生活用品及设施100/台/套/件(包括床、被、桌、椅等)。

四、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创新为动力,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遵循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推动文化建设机制体制创新。大力普及全民健身,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努力形成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体育发展氛围。

完善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全力推进乡镇、村居、社区等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标准化建设,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区),建设文化馆、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大营河一河两岸文化景观体育健身长廊等文体配套设施,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育健身和竞技比赛为一体的体育服务体系。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全覆盖,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社区文化中心、多功能运动场覆盖率达90%以上,农村电视覆盖率达100%,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满足。切实加强区、乡镇、村居、社区文体服务设施管理,开放机关、学校体育设施,最大限度提高其使用效率,努力提高文化供给能力,推进形成城镇居民“15分钟文化服务圈和农村居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

构建经营性文化体育产业加快围绕以石窟艺术、丝绸之路、民族文化、民族饰品、红色圣地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引导发展以演艺娱乐、艺术培训、印刷包装、广告会展、网络服务、图书发行、影视制作为重点的社会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现代传媒业、文化演艺业、娱乐休闲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业等,放宽投资领域和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文化企业。建设隋唐文化公园、战国秦长城遗址公园保护和黄铎堡平夏影视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努力促进特色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到十三五末,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达到15.7%,实现程度均达到98%以上。

切实保护开发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做好文物四有工作,对开城遗址、固原古城、隋唐墓地、须弥山石窟等丝绸之路历史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和申遗,做好民族民间文物征集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工作五纳入要求,不断推动文博事业健康发展。制定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进一步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大力开发民族民间特色文化,开展民间艺术家评选活动,命名一批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村(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机制。

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大力实施全民健身普及、竞技体育提升、体育产业促进和体育基础设施推进四大体育行动计划,加快原州区综合体育场(馆)和农村、社区体育健身小广场建设,让广大市民有地方锻炼身体,有机会锻炼身体。高度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着力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建立体育运动项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加快体育场馆多元化经营,培育发展体育产业。

专栏19  文化体育事业重点工程

1、黄铎堡平夏影视城建设项目。项目占地150亩,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民间书法美术作品展览。开展民间曲艺作品展演厅、民间神话传说演艺厅、秦腔戏曲文化演出场、六盘山花儿对唱台、竞技体育场、六盘山历史文化名人雕塑群、固原古城复原模型、六盘山农家乐乡村美食苑、影视外景拍摄基地和滑雪场等设施建设。

2、民俗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项目占地20亩,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园区文物古迹修缮、住户拆迁及周围环境整治,建设文化产业园古玩文化市场和文化旅游产品制作、销售、文化艺术展览中心及相关附属设施等。

3、战国秦长城遗址公园保护建设项目。新建1个秦长城博物馆,重点建设七大战国历史文化主题景观园、六大文化产业园和八大现代文化产业基地,构建一座集产业、休闲、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景观和遗址公园。

4、原州区乡村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为全区140个行政村和30个社区建设服务中心,建设内容包括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报刊室、电子阅览室和远程教育培训室等,每个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外带文化小广场,氧化面积1000平方米。

5、三营镇综合体育健身中心建设。建设占地1万平方米的标准化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等综合性体育健身中心。

6、农村、社区体育健身小广场建设项目。为全区11个乡镇的153个行政村(含移民村)、3个街道办事处的40个社区居委会各建设占地1000平方米的体育小广场1个,并配备篮球架、乒乓球台及健身路径等户外体育健身器材。

五、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构筑由国家普惠性的基本保障、企业福利性的补充保险和个人商业保险构成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特殊困难群体政府兜底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向社会保障事业投入力度,提高财政补充社保资金的预算比重,切实提高参保参合率,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构建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政策保障为支撑、社会化运作为导向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养老社会化,逐步扩大社会养老覆盖面,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并轨2020年底,基本实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参保全覆盖,县()、乡镇、村组三位一体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管理模式规范、有序运行,社保一卡通工程建设全面完成,社保系统网络覆盖率达100%,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42.75万人,覆盖98%人口,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卡7项服务功能的综合应用。

专栏20  社会保障重点工程

1、原州区中心敬老院。建筑面积10500平方米,建设住宿楼、餐厅、功能厅及相关配套设施。

2、老年大学活动中心。占地20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建设老年大学教室、多功能厅、报告厅、活动中心健身馆、游泳馆和棋牌麻将室等。

3、社保一卡通后续建设工程。实现全区医疗机构宽带或光纤网络全覆盖,全力推进社会保障卡制发卡工作,安装医疗保险网络监视系统,配备专业电脑、打印机及复印机等。

六、推进依法治区进程

坚持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原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建立完善原州区法治建设机制。加强区人大对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检查和对财政预决算的审查监督,保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大力推进全民法治社会意识,加强全民普法教育。深入推进平安原州建设,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涉黑犯罪、邪教、传销和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双百工程抓手,提档升级原州区禁毒基础建设,全力创建自治区禁毒示范县(

七、加强社会综合治理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一手抓源头性、基础性工作,一手抓专项打击整治,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体系,加强安全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严格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稳定和充实乡镇干部队伍,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新型社区管理体系。全面落实重要信访和疑难信访一人一案、一案一策包案责任制,完善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地震、洪涝、干旱、大风沙尘和霜冻等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治能力。

第八章 强化保障措施  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十三五规划是指导原州区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的行动纲领,经区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全区上下要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形成合力,不断强化规划保障措施,举全区之力共同推进规划落实。

一、明确规划实施责任

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各乡镇、部门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根据规划纲要要求编制相关行业规划或专题规划。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要改革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实施进度要求,将确定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个乡镇和部门,各乡镇、部门编制相应的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确保规划的如期完成。

二、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坚持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以《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引导,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专项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强年度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对主要指标设置年度目标,充分体现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年度计划报告要分析本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特别是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

三、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从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突出民生改善的角度出发,建立十三五全区重大项目库,计划安排总项目七大类455项,总投资1771.5亿元,重点实施农林水牧、工业、服务业、交通、城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等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超前性的重大项目。建立十三五重大项目库与年度重点项目滚动实施机制,根据国家、自治区、市宏观政策、经济运行和项目前期工作等情况,分年度更新项目库,形成谋划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滚动发展态势,充分发挥重大骨干项目引领带动作用,为原州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健全监测考评体系

完善考核评价。根据地区不同资源禀赋、发展任务和工作重点,完善差别化的绩效评价考评体系,强化对外开放、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民生福祉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强化监测评估。发展和改革局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并向区政府反馈信息。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机制,实行年度巡查报告制度。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自觉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在规划实施的中期和终期阶段,组织开展全面评估。需要对本规划进行修订时,要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批准。实现全民参与。加强规划宣传,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与企业、公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不断提高公众参与意识、规划实施的民主化程度和透明度。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举全区之力,集全民之智,促进各级各类规划的有效实施。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全区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监督指导下,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奋力追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同步小康而努力奋斗!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网站地图

主办:固原市原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管理:固原市原州区信息中心

电子邮件:yzqxxzx@163.com

宁ICP备10000747号    网站标识码:6404020001     宁公网安备64040202000009号